原標題:龍年“蛟龍”:書寫中國新“潛力”
中國首臺載人潛水器今年完成兩個“首個”調查任務,推動我國深??茖W調查研究走在國際前沿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首席記者 李勛祥
“蛟龍”號龍年的“高光時刻”
完成我國首個大西洋載人深潛科考航次
完成中國大洋83航次科考任務,這是我國首個大西洋載人深潛科考航次。“蛟龍”號創造了單航次下潛次數最多和三次“九天九潛”的新紀錄,將中國載人深潛調查海域由“兩洋一海”(印度洋、太平洋、南海)拓展到了大西洋。
首次搭載外籍科學家下潛作業
完成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科考任務,這是我國“數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學計劃下的首個大洋國際共享航次,“蛟龍”號深入踐行“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首次搭載來自5大洲的8名外籍科學家下潛作業。
甲辰龍年,中國首臺載人潛水器“蛟龍”號迎來多個“高光時刻”。
完成中國大洋83航次科考任務,這是我國首個大西洋載人深潛科考航次。“蛟龍”號創造了單航次下潛次數最多和三次“九天九潛”的新紀錄,將中國載人深潛調查海域由“兩洋一海”(印度洋、太平洋、南海)拓展到了大西洋,開創了我國大洋科考工作的新局面。
完成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科考任務,這是我國“數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學計劃下的首個大洋國際共享航次,“蛟龍”號深入踐行“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首次搭載來自5大洲的8名外籍科學家下潛作業,為共同推動深海生物多樣性養護和可持續利用作出了積極貢獻,提升了我國全球深海治理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一次次具有非凡意義的“首個”,是“蛟龍”號生動書寫的中國深潛實力。眼下,作為“蛟龍”號的管理使用方,國家深?;毓芾碇行恼偨Y龍年“蛟龍”號的科考成績,同時,穩步開展“蛟龍”號的第二次技術升級,進一步增強其深潛能力,為解鎖更多深海未至之境奠定基礎。
開辟深潛調查新海域
當聽到“蛟龍”號將去大西洋開展深潛作業的消息時,科學家們驚訝之余,又倍感振奮,“我們執行的中國大洋83航次將成為我國首個大西洋載人深潛科考航次。”
“我們以前的深潛調查區域集中在‘兩洋一海’,即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海,離‘家’近,作業熟。”中國大洋83航次首席科學家、國家深?;毓芾碇行难芯繂T孫永福說,大西洋是一個相對陌生的海域,去遙遠的、新的海域開展深潛調查,存在區域跨度大、海上條件復雜等困難,“但是,這是‘蛟龍’號和中國載人深潛事業的又一次從0到1的突破,意義重大”。
縱觀中國載人深潛事業的突破性進程,不乏“蛟龍”號的身影。2009年8月,“蛟龍”號首潛38米,邁出中國載人深潛第一步。2012年6月,“蛟龍”號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下潛7062米,創世界同類型載人潛水器最深下潛紀錄。自2017年“蛟龍”號進行全面技術升級,以及隨后配備新的專業載人深潛母船“深海一號”后,下潛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承擔了多個中國大洋航次,完成了多項“首個”調查任務,在“兩洋一海”留下了厚重的足跡。
也正因如此,在我國首批潛航員之一、中國“載人深潛英雄”傅文韜看來,安排“蛟龍”號去大西洋開展深潛作業,雖然驚喜,但也并不多么讓人意外。“事情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傅文韜表示,“蛟龍”號的深潛調查基本上是由淺到深、由近到遠的。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深海調查的深入,去新的海域開展深潛作業自然被提上日程。
大洋深處的洋中脊,蜿蜒曲折,就像一條巨龍,繞地球一圈,深刻塑造了全球海洋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是深海調查的熱點區域。2023年12月17日,“深海一號”船載“蛟龍”號從青島啟航,以洋中脊為重點調查區域,先后在印度洋、南大西洋和北大西洋開展調查作業,共歷時164天,下潛46次,取得了一批寶貴數據資料和樣品,獲得了大量新發現、新認知,相關調查成果填補國際空白。
“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是中國深海戰略‘三部曲’。只有真正實現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才能在國際舞臺上展示自己的能力,擁有全球海洋治理的話語權。”孫永福感慨地說,北大西洋以前一直被認為是歐美的“后花園”,我們過去沒有機會去那里深潛調查。中國大洋83航次利用“蛟龍”號打開了局面,掌握了第一手珍貴資料,拓展了對大西洋的認知,后續產出的原創性重大科學成果,將進一步彰顯和提升我國國際影響力。
樹立國際合作新典范
2024年5月28日,“深海一號”船載“蛟龍”號完成中國大洋83航次科考任務返回國家深?;毓芾碇行拇a頭。科學家們來不及熱烈慶祝,旋即投入到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的籌備工作中。
本航次是“數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學計劃下的首個大洋國際共享航次,也是“蛟龍”號首次搭載外籍科學家下潛作業。“該大科學計劃由中國大洋事務管理局牽頭,組織全球6大洲、39個國家、64個機構的專家共同發起,是我國迄今獲批的唯一聚焦深海的大科學計劃。”中國大洋事務管理局副局長唐冬梅表示,航次的實施,是我國踐行“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推動深海生物多樣性養護和可持續利用的重要舉措。
國外科學家搭載我們自己的科考船和載人深潛器科考,這讓國家深?;毓芾碇行恼呒壒こ處?、中國-國際海底管理局聯合培訓和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高翔深刻感受到,近年來中國深海高技術裝備研發與應用能力的跨越式發展。他負責國外科學家的聯絡溝通組織管理,以務實推動本航次國際合作,“我們在航前編制了中英雙語的參航手冊,保證國外科學家可以第一時間了解航次任務安排、‘蛟龍’號下潛作業規程以及登船注意事項,每個人一上船就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以及怎么做。”高翔說。
8月10日,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正式啟航,來自5大洲、9個國家和地區的60名船隊員,包括哥倫比亞、澳大利亞、墨西哥、新加坡、孟加拉國等國家的8名外籍科學家,跟隨“深海一號”船和“蛟龍”號遠赴西太平洋,沿著西太平洋麥哲倫海山鏈探索深海生物多樣性,不斷拓展人類認知邊界。
本航次聯合首席科學家、香港浸會大學教授邱建文早在2013年就與“蛟龍”號結緣,是首批參加“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的科學家之一。11年后再次搭乘“蛟龍”號探索深海,他見證了我國首臺載人深潛器從試驗性應用到業務化運行的跨越。“相隔多年,‘蛟龍’號的作業性能更加強大。在下潛過程中,我們受到了強大而持續的水流影響,但得益于潛水器的能力提升和潛航員的高超操作技術,仍順利完成了觀察和取樣工作。”邱建文估計,“本航次至少發現了幾十個新物種,就連目前全球僅存38種的稀有盲龍蝦,我們都遇到了2種。”
本航次中,8名外籍科學家都獲得了一次下潛機會。從事珊瑚研究的墨西哥科考隊員埃麗卡·格雷斯非常希望能采集到深海黑珊瑚樣品,所以得知潛航員在5500米深海發現并采集到了一株約20厘米的黑珊瑚樣品后,她興奮地給予了中國潛航員親吻禮。“黑珊瑚在如此深的海底生長速度很慢,每年可能僅生長幾微米。這個樣品彌足珍貴,通過進一步研究,能夠豐富對深海生物多樣性的認知。”格雷斯介紹。
在45天的時間里,中外科考隊員共同參航、共同下潛、共享樣品、共享數據,為推動國際務實合作樹立了新典范。外交部表示,“蛟龍”號接受外國科學家參與科考、嫦娥六號搭載國際載荷探測月球、天宮空間站宣布迎接外國航天員,這些都是中國同世界各國在科技領域共謀發展、共享成果的生動實踐。
書寫中國深潛新紀錄
“蛟龍”號今年完成的兩個“首個”調查任務,書寫了中國“潛力”,推動我國深??茖W調查研究走在國際前沿。“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北京時間除夕夜,‘蛟龍’號仍在大西洋執行下潛作業任務,最終在中國大洋83航次中總下潛46次,創造了單航次下潛次數最多和三次‘九天九潛’的新紀錄,驗證了‘蛟龍’號在復雜海洋環境條件下的精準作業能力以及團隊的專業保障能力。”回顧這一年的下潛歷程,我國首批潛航員之一、中國“載人深潛英雄”唐嘉陵說。
短短數言,云淡風輕。但大家都清楚,作為中國首臺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的下潛經驗沒有先例可循,其下潛能力是經過一步步磨練逐漸成長起來的。
載人潛水器通過改變壓載鐵的數量來控制其下沉或上浮。在“蛟龍”號第92潛次返航途中,主駕駛傅文韜發現“蛟龍”號一側的壓載鐵無法拋載,他們被困在1000多米深的海底。當時,他的大腦快速思考著應對方法,但也因為緊張,大腿無法控制地抖動……最終他使用垂直推力器推動潛水器,慢慢升到了海面,化險為夷。
在“蛟龍”號第100潛次時,“蛟龍”號浮上了海面,但因為科考船上的水面支持系統A型架出現故障,無法完成回收。當時,“蛟龍”號漂浮在海上大約12個小時,潛航員和科學家被困在潛水器里,隨浪顛簸……最終經過一夜搶修,A型架恢復起吊功能,潛水器才被回收至母船。
這些下潛挫折,主要發生在“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階段(2013年—2017年)。2017年,國家深?;毓芾碇行目偨Y“蛟龍”號歷次下潛經驗,對其進行全面技術升級,從提高潛水器水下作業效率及安全性、降低運行成本等角度,對“蛟龍”號進行了技術性能優化。
升級后的“蛟龍”號,探秘深海更加安全、高效。“從2009年‘蛟龍’號研制成功以來,經過15年的攻堅探索,我們已形成一套成熟的‘蛟龍’號作業模式,建立了一支技術保障隊伍保駕護航。”唐嘉陵說。當前,“蛟龍”號正在開展第二次技術升級,一直將持續到2027年。明年“蛟龍”號將用上鋰電池,極大降低海上運行成本,進一步提高下潛效率。
同時,科研人員還在加快開展“蛟龍”號獲取的樣本的保藏、研究工作。“眼下,我們正促進深海業務活動與深海資源保存、利用進一步融合發展。”國家深?;毓芾碇行母呒壒こ處熗鹾榱两榻B,今年“蛟龍”號獲取的大量生物、基因等資源,將有力支撐國家深?;驇斓慕ㄔO。
如今,“蛟龍”號已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南海的海底留下足跡,不斷推動著我國載人深潛事業跨越升級。在科學家的眼里,“蛟龍”號一直走在不斷探索的路上,未來將利用“蛟龍”號探秘更多深海未至之境,為國爭先,書寫中國深潛新紀錄、新傳奇。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孫寶震]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