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觀瀾亭|清明祭掃:當緬懷追思有了科技加持

    原標題:觀瀾亭|清明祭掃:當緬懷追思有了科技加持

    時序流轉,又值清明?;蚴浅美婊L起,出城尋春;或是淚灑墳塋,遙寄哀思。

    “春風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本是提醒農民進行春耕春種的自然節氣,后被逐漸賦予踏青與哀思的雙重意義,流傳至今。唐人拜掃食冷、宋人秋千林立、明人插柳戴柳……延續千年的傳統祭掃儀式不斷隨時代而變。當下,清明祭掃越來越被注入了科技元素。

    科技加持下,地域時空限制被巧妙突破。網絡祭掃、代客祭掃等“云祭掃”模式打破地域阻礙,機械狗、無人機等工具的革新也讓掃墓祭祖更加便捷。日前,“華南F3硬核祭祖”登上熱搜。原來由于廣東、廣西和海南三省地處華南,地形多丘陵、山地,植被生長茂盛,再加上水域復雜,每逢清明“尋太公、太婆”便成了難題。今年“華南F3”祭祖利用GPS定位與電子地圖精準墓地的坐標導航,以此避免“拜錯山”的尷尬,更有機械狗扛著燒豬上山、無人機吊著祭品盤旋山林等,使上山祭祖更加安全、省力。

    科技加持下,文化內核更加豐富。科技的介入不是為了消解傳統祭掃文化的內涵,而是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賽博祭祖”“數字香燭”等新型祭掃方式,帶有Z時代特點,亦是年輕一代以創新形式堅守傳統習俗的體現。

    科技加持下,緬懷追思的紀念更加深入人心。清明是祭英魂的重要時節。除各地紛紛開展緬懷英烈的活動外,AI技術“活化”紅色文物,VR技術則讓公眾“走進”戰壕。數字技術的應用讓烽火歲月的記憶突破時空的限制,讓歷史書上靜態的文字圖畫化為身臨其境的體驗,令后人更真切地感受先烈們為國犧牲的壯志與偉大。

    明者因時而變。清明節習俗亦在時代演進中不斷更新。當下,我們要用好科技這一“放大器”,守護好“慎終追遠、天人合一”的文化傳統與精神內核。

    (大眾新聞記者 張銘銘)

    [來源:大眾網 編輯:趙曉珊]
    精彩美圖 更多 >>
    2025 04/06 19:02
    · 來源 ·
    大眾網
    · 責編 ·
    趙曉珊
    閱讀量
    掃描到手機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可以在手機繼續閱讀。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21 增值電信:魯B2-2018006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手機版 | 媒體資源 | 信網傳播力 | 關于信網 | 廣告服務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