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嶗山區城市更新再出發 瞄準民生熱點實施123個項目

    原標題:嶗山區城市更新的“三重變奏”

    今年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行動方案發布 實施八大類123個項目建設 完成投資172.02億元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3年前,當嶗山區吹響城市更新攻堅行動的號角時,這句話便成為貫穿始終的引路星。站在“三年蝶變”的歷史節點回望,張村河片區12個社區蛻變為現代新城的熱土上,正書寫著產業重構、民生幸福、品質躍升的精彩答卷。嶗山區的這場變革不僅重塑了物理空間,更重構了城市與人、產業與城市、歷史與未來的深層邏輯。

    01產業重構

    新質生產力的破土新生

    產業興則城市興,產業強則城市強。在嶗山1萬余畝騰挪出的城市肌理里,一場以“發展論英雄”的產業變革正在上演。曾經的低效用地變身為四大新興產業集群,激活城市發展“澎湃動能”。

    數據印證變革:虛擬現實產業園在全市首個掛牌,總投資100億元的虛擬現實整機和光學模組項目一期投入使用,預計年內實現產值70億元,虛擬現實創享中心順利完工,高水平舉辦多次國際虛擬現實創新大會等活動,“虛擬現實之都”入選首批省級場景創新引領區;人工智能產業園聚集中科曙光、歌爾微電子等近200家重點企業,為雙算力中心、國家高端智能化家用電器創新中心提供核心支撐,人工智能產業集群獲評省級數字產業集群。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園落戶高端企業120余家,經略海洋、向海圖強激活區域發展“藍色引擎”。智能制造及工業互聯網產業園聚集卡奧斯、宏大紡機等100家骨干企業,入選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卡奧斯成為工業互聯網首個千億品牌。

    這不僅是物理空間的置換,更是產業基因的再造。嶗山區正是通過政策與產業的化學反應,培育出新質生產力的澎湃動能。3年來,嶗山區堅持以改革破題、以創新提質,在全市率先頂格建立高質量招商引資指揮部,構建“1+4”招商引資責任體系,搶抓重大節會契機,廣泛開展招商推介;累計引進過億元項目130余個,熱帶雨林式產業生態體系愈發茁壯;結合全省領先的“工業上樓”政策,收回盤活低效、閑置工業用地近2000畝,實現產業“上下游”變“上下樓”,“產業園”成“產業鏈”。

    02民生提質

    繡花功夫織就幸福圖景

    通過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及時回應群眾關切,加快建設宜居、綠色、韌性、智慧、人文城市,就能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城市宜居生活的新期待,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我們深刻感到,村莊改造歸根到底就是要讓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得到最大實惠。我們堅持為了群眾、造福群眾,用了近4個月時間,10余輪征求意見,反復醞釀測算,在區相關部門的大力指導下,制定了科學合理的搬遷安置補償政策,特別是針對有些家庭孩子已成年、但房屋面積偏小的問題,給予房屋置換保底政策,破解群眾住房難問題。”中韓街道辦事處有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全區上下齊心、合力攻堅,歷時16個月完成張村河片區12個社區、7290處房屋的搬遷協議簽訂工作,還乘勢完成了棗山東路、合肥路打通拆遷20余處,特別是順利推動擱置10余年的跨海大橋連接線二期開工建設,保障虛擬現實產業園、人工智能產業園、嶗山區人民醫院等40余個重點項目推進。

    民生關懷透視城市溫度,嶗山區創造出城中村搬遷“3年任務16個月完成”的“嶗山速度”,全部14個社區總計簽約率99.9%,簽約住宅房屋8300余處,惠及居民8000余戶,城市建成區“城中村”全面清零。

    更動人的是背后的“民生賬”——“給咱爹娘蓋房子”這句樸實的話語道出了嶗山城市更新的溫度密碼,助力居民喜圓“安居夢”。嶗山區按照安置區建設質量不低于一般商品房的原則,以全市首個全要素安置區建設標準推進建設,并組織成立居民監理小組,實行全程監督,讓群眾改得順心、住得舒心。創新實施“1375”工作法確保安置區品質交付,張村河南岸4個安置區全部完成回遷,1700余戶居民提前半年入住全省優質結構工程的“好房子”,用實際行動兌現“當年拆、當年建、三年回遷”的承諾。

    03品質躍升

    從空間再造到文脈延續

    3年來,嶗山區持之以恒提升城市品質,打造“人民城市”理念最佳實踐地。張村河生態修復與環境整治提升工程圍繞片區“創享都芯、水脈智谷”總體定位,改善河流生態系統,勾勒城市公共空間中“山水城景人”生命共同體共生、共融的美麗畫卷。

    與此同時,全區163個共享停車場完成開放,新增共享泊位30000余個,居民“出行堵”“停車難”問題明顯緩解。地鐵4號線全線通車,地鐵5號線、2號線二期施工有序推進。全力建設公園城市,建成口袋公園近70處,累計整治山頭公園11處、森林質量精準提升2.2萬畝,全區公園面積1700萬余平方米,浮山森林公園、海之戀公園等綜合性公園相繼開園,深圳路體育公園一期完成改造提升,家門口的“詩和遠方”,讓廣大市民盡享生態宜居新生活。

    真正的現代化,從不是拋棄傳統的遠行,而是帶著歷史饋贈的奔赴。嶗山區建成全市首個民俗特色檔案展館——嶗山民俗檔案展示館,工作人員深入待拆遷的街巷尋找老物件,10余個社區批量捐贈器物,居民翻找閣樓獻出“傳家寶”,地方學者傾心傾力指導檔案館建設,收藏2000余件老物件、打造十余個沉浸式場景,讓人民記住鄉愁。

    嶗山區積極打造群眾“家門口”的公共文化空間,規劃嶗山文化藝術中心項目,在地鐵4號線站點建設中融入嶗山剪紙紋樣,一處處充滿新意的文化空間讓文化滋養變得更加可感可及。‌首創“更新項目文化評估”機制,每個改造片區提交文化保護方案,讓新城崛起時,文化空間化作傳統的“再生土壤”。當“延續城市文脈”的理念不斷落地見效,城市走過歷史長河依然熠熠生輝,人民群眾仍然記得住時光、望得見鄉愁。

    04以夢為舟

    堅守與突破中定義未來

    站在新起點,嶗山區的城市更新正在回答時代命題:如何在寸土寸金的濱海城區實現高質量發展?4月14日,嶗山區發布《2025年嶗山區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行動方案》,嶗山區聚焦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發展工程,計劃2025年度完成投資172.02億元,實施項目123個,包含53個續建項目和70個新建項目。項目涵蓋低效產業用地盤活利用、安置區建設、公服及基礎設施配套、老舊小區改造、住宅建設、文商旅融合、城鄉融合、完整社區八大類項目,進一步提升嶗山區的城區形象、人居環境,提高產業承載力、發展競爭力,高標準完成各項任務。

    低效產業用地盤活利用方面,嶗山區將聚焦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現代產業項目,打造新一代產業園區科技創新模式,為相關產業高端人才提供租賃性住房服務,提升園區配套服務品質。發力建設虛擬現實產業園總部基地、華芢生物總部、觀海文化科技產業園、海爾云谷二期人才公寓等項目。

    安置區建設方面,嶗山區將抓住上級政策機遇,結合全區改造實際,系統謀劃、聚力攻堅,按照“政府主導、街道組織、社區實施、居民參與”的城中村改造原則,踐行“當年拆、當年建、三年回遷”承諾,以“給咱爹娘蓋房子”的情懷鞏固全區村莊改造的良好勢頭,如張村河片區安置區、峪夼安置區、王家村安置區、洪園安置區等項目。

    公服及基礎設施配套方面,嶗山區將聚焦提升城市整體功能配套水平,緩解周邊交通壓力,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實施項目47個,包括長沙路(青銀高速-松嶺路)市政配套工程、人民醫院停車場、麥島路東側口袋公園等項目。

    老舊小區改造方面,嶗山區將圍繞改善居民居住條件,讓人民群眾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實施老舊小區新建改造項目11個,包括海腐所小區、石雀山莊、頤景園小區等項目。

    住宅建設方面,嶗山區將合理規劃用地,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緩解住房壓力,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實施住宅類項目8個,包括融創壹號院、魯信有鄰花園、海信璟悅等項目。

    文商旅融合方面,嶗山區將以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全面促進消費為切入點,聚力高質量發展、聚焦高品質生活,重點實施石老人濱海區域改造提升項目,積極推進文商旅融合和消費升級。

    城鄉融合方面,嶗山區將結合“亦城亦鄉”特色,將城鄉融合發展納入新一輪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中,統籌推進城市建設管理和鄉村振興工作。實施新建項目16個,包括“四好農村路”提質增效工程、青島枯桃小東山花卉培育基地等項目。

    完整社區建設方面,嶗山區將聚焦群眾關切的“一老一幼”設施建設,聚焦為民、便民、安民服務,面向群眾生活需要,加大城市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力度。實施新建項目6個,包括董家下莊、張家下莊等完整社區項目。

    青島早報/觀海新聞記者 姜丹寧 通訊員 崔維兵 趙洪濤 攝影報道

    [來源:青島早報 編輯:秦璐]
    精彩美圖 更多 >>
    2025 04/15 07:32
    · 來源 ·
    青島早報
    · 責編 ·
    秦璐
    閱讀量
    掃描到手機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可以在手機繼續閱讀。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21 增值電信:魯B2-2018006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手機版 | 媒體資源 | 信網傳播力 | 關于信網 | 廣告服務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