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截至目前已有3.3萬名逝者在青島海葬 生態葬成新風尚

    原標題:3.3萬“戀海人”:讓生命回歸海洋

    有海的地方,就有思念。在青島,海葬服務團隊把參加海葬的故人敬稱為“戀海人”,稱自己為“戀海”團隊。在他們的工作日記里,寫著這樣一句話:我們不僅有詩人的情懷,我們更有“戀海人”的情感。

    從1991年青島啟動首次公開海葬以來,累計已經有3.3萬名故人在青魂歸大海。而以海葬為起點,包括樹葬、草坪葬、花壇葬在內的生態葬逐漸興起,綠色祭掃也隨著時代發展不斷出現形式多樣的新方式,為守護青島的綠水青山、碧海藍天作出了貢獻。

    20世紀90年代的破冰與探索

    從八大峽碼頭乘船啟航,沿青島的黃金海岸線一路向東南,約1小時的航程,就來到了東經120度24分—26分,北緯36度00分—02分的海域。1991年10月31日上午9時,青島在這片不到11.1平方公里的藍色海域舉行了首次公開海葬。低回的哀樂中,北海艦隊“天目山號”登陸艇搭載著150余位逝者親屬緩緩啟航,他們在這里將親人的骨灰撒向了千頃碧波。

    青島首次公開海葬的舉行,緣于一位老人在媒體上發表的公開信。“建議我市采取這個方式,將親人骨灰撒向大海。”這位名為賈延祺的老人表示,“接受新事物總有個過程,要有人出面組織和引導,要有人帶頭。我和家屬商量好了,青島如果開展這項活動,我們保證第一批參加,將親人的骨灰撒到大海里去。”1991年5月24日,《青島日報》專門刊登了這封讀者來信。

    實際上,當時青島日報群工部收到不少讀者來信,建議青島舉辦將先人骨灰撒向大海的活動,當時的日報只摘發了其中一封。而正是這封信,揭開了青島海葬歷史上嶄新的一頁,也拉開了節地生態葬的序幕。

    節地生態葬漸成新風尚

    隨著海葬的逐步推進,愿意參加海葬的市民越來越多。原本只有在春秋兩次舉行的集體海葬,已經無法滿足不同層次群眾的多樣化、個性化、差別化需求。

    為了解決這些矛盾,2016年下半年開始,青島改每年春秋兩次的大規模集中海葬為春秋兩季的常態化、小規模、多樣化海葬形式,供群眾自主選擇。6名年輕業務骨干成立了專門負責海葬工作的“戀海”服務團隊,為逝者家屬提供從電話預約、現場報名、手續辦理、骨灰換裝、調度車輛船只、海葬儀式到乘船出海的全流程服務。

    在參加青島海葬的人群中,既有土生土長的青島普通群眾,也有解放前參加革命工作的老黨員、老同志,更有在青島服過役的革命軍人,還不乏海外華僑和國際友人。他們都充滿著對大海的向往和眷戀,充滿著為子孫后代多留碧海藍天、多留綠水青山的責任和情感。

    “從最初的觀望遲疑到如今的積極參與,海葬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市民的選擇。今年年初就有1700位逝者家屬報名參加海葬活動,我們也將根據天氣情況分批分期組織海葬儀式,向逝者做最后的告別。”市民政局副局長王海春介紹,近年來,青島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積極倡導和推行節地生態安葬,建成西山生態人文公園進行撒散、深埋等不保留骨灰的陸地自然葬,迄今已陸地自然葬2061位逝者。“去年,青島在全市范圍內培樹了以市殯儀館生態人文公園為代表的10個省級‘逝有所葬、遷有所去’生態安葬試點項目,鼓勵群眾選擇樹葬、花壇葬、草坪葬等節地生態葬式葬法,推動形成了節地生態安葬新風尚。”王海春說。

    在節地生態安葬不斷推進下,越來越多的群眾選擇與山海為伴、徜徉在碧海藍天。從1991年10月31日至今,34年來已有3.3萬名逝者在青海葬,為國家永久節約土地150余畝,為島城的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貢獻。

    綠色祭掃形式多樣

    3月28日上午,市民孫女士來到市殯儀館,為逝去的父親獻上一束鮮花,寄托思念之情。

    雖然時隔多年,孫女士依然清晰記得當年為減少焚燒祭奠品,青島在全市范圍內發起的“鮮花換燒紙”活動。“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自覺帶著鮮花來祭掃,綠色文明之風逐漸被家屬接受。”孫女士說。

    “目前,我們開發了包括鮮花祭掃、植樹綠化、家庭追思會、踏青遙祭、網絡祭掃、無煙上墳等多種方式緬懷親友、寄托哀思,引導市民自覺采用文明低碳方式緬懷逝親,逐步由實地實物祭掃轉移到精神傳承上來,做到文明祭祀、低碳祭掃。”市殯儀館相關負責人介紹,清明節期間,市殯儀館將在追思廣場首推自助電子祭祀禮。

    2018年清明節起,市殯儀館持續在清明節、寒衣節、除夕三大祭掃節日期間舉辦大型綠色公祭活動。此外,有的市民采取網絡祭祀、居家祭祀等便捷、生態的祭祀方式緬懷先人。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賈臻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王榮]
    精彩美圖 更多 >>
    2025 04/03 08:07
    · 來源 ·
    青島日報
    · 責編 ·
    王榮
    閱讀量
    掃描到手機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可以在手機繼續閱讀。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21 增值電信:魯B2-2018006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手機版 | 媒體資源 | 信網傳播力 | 關于信網 | 廣告服務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