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青島這樣“破題”
可回收物體系建設是生活垃圾管理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的重要抓手。《“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提出,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資源循環型社會。
在傳統的可回收體系中,居民家中的可回收物只能通過廢品回收站或者收購廢品的個人回收。由于回收市場的不完善,造成“利大搶收,利小不收”,不少低價值的可回收物,如玻璃瓶、外賣快餐盒、廢舊衣服鞋子等因無人回收而流入生活垃圾處置體系,而家中淘汰的沙發、桌椅、床墊等家具,長期沉睡在小區內部,成為困擾居民和社區的共同難題。
現在,青島正在這個“共同難題”上“破冰”和“探路”。當前,青島在開展廢舊物資循環利用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與經驗?未來如何進一步推動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
打造再生資源全品類全鏈條服務體系
最近幾日,市北區延安路街道延安一路社區的居民陳開花和她的鄰居們,都“迷上”了向剛剛布設的“愛回收·愛分類”智能回收機投放可回收物。
手機微信掃碼之后,回收機倉門自動開啟,陳開花把自己攜帶的鞋子、舊衣物和牛奶盒等可回收物投了進去,智能系統自動稱出重量,同時積分發放到個人賬戶。對于這種回收模式,陳開花十分滿意:“這個機器全天都可以投遞,各種類的可回收物可以放在一起投,自動稱重也很方便。”
據“愛回收·愛分類”青島城市負責人王憲忠介紹,為了方便居民投遞,在回收環節無需居民對可回收物細分類。“在青島,我們所有可回收物統一回收價格為每公斤0.7元,投遞滿10元就能提現到微信零錢。現在,我們已經在青島的市南、市北、李滄、城陽、高新區、即墨等布設了回收終端,數量達到了2135臺,受到了居民的歡迎。”
智能回收服務點在居住區成功推廣,只是構建可回收體系的第一步,要確保整個回收服務運轉規范、有序,還必須建立以貫穿服務點—中轉站—分揀場的全鏈條收集、運輸、分揀、利用體系,實現閉環運行。
當回收機接近滿倉狀態,后臺系統根據實時運營狀態和車輛定位、交通狀況等信息,自動調度派單給最合適的清運員,并規劃好最優清運線路,保障回收機內的可回收物在滿倉半小時內及時清運。運輸途中,可回收物包裹上還附有唯一識別的二維碼,每次裝車、卸貨都會稱重掃碼,支持可回收物從源頭到銷售環節的全流程追溯。此外,“愛回收·愛分類”利用多種智能化手段做到了全流程數據可控,可以有效管理垃圾分類前端收集、中端收運及末端處置數據,量化分類成果。
居民投遞的可回收物被清運到位于城陽區的分揀中心后,將被進一步分揀為塑料、紙類、金屬類、織物類、玻璃等5個大品類以及大品類下的80多個細分品類。
作為在青島最早推廣使用“愛回收·愛分類”智能回收機的李滄區,目前全區的所有街道都實現了智能回收機全覆蓋,全區日平均投放次數達3萬余次。除了給居民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和環境效益,經濟收益和社會效益也顯而易見。
據李滄區垃圾分類辦公室工作人員王甜甜介紹,從前端回收,到中端收運、分揀,再到末端利用處置,全鏈條的回收網絡推動可回收物應收盡收,大大降低了源頭生活垃圾的產量,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而且大大減少了收運、處理低值可回收物產生的費用。通過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李滄區可減量10%的生活垃圾,每年可節省運輸處置費及環境補償費約557萬元。
目前青島全市已經布設智能可回收設備2500臺,日均回收可回收物140噸。這些可回收物被壓縮打包后,當天或隔天直送下游的再生紙廠、塑料廠、玻璃廠、化纖廠等再生資源加工利用企業,快速周轉,最終“變廢為寶”。以塑料瓶為例,經過再生處理后,可以做成雨傘、T恤衫、手提袋等各種物品。
對于淘汰的手機、筆記本等電子產品和家用電器“無處可去”的難題,居民也只需要掃描智能可回收設備上的二維碼預約,就會有專業人員按約上門作出價格評估后,給予回收?;厥盏倪@些產品將被運輸到廢舊家電可循環利用工廠,拆解后循環利用。
解決大件垃圾處置難題
5月12日上午,一輛貼有“大件垃圾收運車”標識的車輛緩緩駛入嶗山區康城小區內。就在一個小時前,小區物業工作人員陳美利看到小區內大件垃圾暫存點有了不少廢舊家具,于是撥打了回收電話。收運人員到達后麻利地把廢舊沙發、床墊搬上車,隨即前往下一個預約點。
2019年,通過政企合作模式,由企業投資約400萬元建成了青島首個綜合性大件垃圾處置點——青島市樂天弘環衛園林工程有限公司大件垃圾處置廠,并于2019年下半年投入使用。這個大件垃圾處置廠主要承擔嶗山區大件垃圾收集處置任務,對全區229個城市小區、109個農村社區大件垃圾上門收集、定點處置,日處理能力30噸,有效解決了轄區內大件垃圾的處置難題。
現在,嶗山區大部分小區按照統一要求劃出了專門的大件垃圾暫存點,并將大件垃圾回收員的電話公示在垃圾分類牌上。只要積攢了一定量的大件垃圾,物業工作人員就可以聯系回收員上門回收,既便捷又省心。
“大件垃圾拉過來后,我們在這里實施人工破拆,把大的金屬拆下來,看里面有沒有易燃易爆物品,大的海綿也分解出來。”青島市樂天弘環衛園林工程有限公司大件垃圾處置廠負責人高思杰一邊介紹,一邊帶記者來到旁邊的控制室,控制室監控屏幕上的九個畫面呈現了完整的操作環節:大件垃圾破拆后上輸送帶,送進破碎機粉碎,粉碎后經過除塵設備降塵,吸出金屬,然后機器吐出木屑和碎布以及海綿等的混合粉碎物。
一般情況下,3噸木屑可以產生1噸生物炭和1噸木醋液,1噸生物炭的價格在1000元左右,1噸木醋液的價格則在3000元左右,生物炭可以用于工業生產以及土壤改良,木醋液則可以用于公共場所的消毒殺菌、消除異味等。目前,廠區已累計處置大件垃圾約9.5萬件,生產木醋液約800噸、生物炭約800噸,產生經濟效益約200萬元。
“我們正在聯系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對木醋液做進一步的醫藥研究利用。”高思杰表示,直接銷售木醋液利潤較低,廠區正在尋求木醋液利用的價值更大化。
在即墨區,大件垃圾處置廠的建立,也讓居民小區告別了以往大件垃圾無序堆放的困境。自2021年即墨區建成并投用大件垃圾處置廠后,即墨城區390多個居民小區產生的大件垃圾都由青島新城市安居物業管理中心負責統一收運、處置。
在位于即墨區藍鰲路與青威路交會處北側的即墨區大件垃圾拆解中心內,占地5000平方米的廠區里機器轟鳴,運輸大件垃圾的車輛不斷從各處駛來。“我們拆解中心的設計處理能力為每小時5噸,完全可以滿足即墨全區大件垃圾的處理需求。拆解后的各類材料將被分別利用——金屬類材料集中送往資源回收利用企業,皮革織物及海綿類雜物集中送往焚燒發電廠用于焚燒發電,剩余竹木類雜物部分用于冬季焚燒發電廠助燃使用、部分由木料顆粒加工企業回收利用,實現100%資源化利用。”青島新城市安居物業管理中心負責人崔光明介紹。
近年來,青島積極踐行綠色低碳環保理念,以垃圾分類為抓手,實現可回收物資源化利用,努力推動生活垃圾前端減量分類,促進垃圾分類體系與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兩網融合”。
“兩網融合”是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生態環境部、住房城鄉建設部等相關部門大力推動的重點工程,旨在將垃圾分類回收網絡和廢舊物資回收網絡有機結合,促進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
據市城市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垃圾分類回收與再生資源回收原本屬于兩套回收系統,“兩網融合”就是要讓這兩個體系發揮各自優勢,從源頭投放、收運系統、處置末端三個環節統籌規劃設計,實現投放站點的整合統一、作業隊伍的整編、設施場地的共享等,使得不同類型垃圾能得到循環、再生利用和合理處置處理,資源利用效率達到最大化。
形成規范有序的產業鏈條
“自從社區配備了智能回收箱,大家參與回收的積極性就高了起來。只要手機一掃,就可快速‘變廢為寶’,這種便民惠民的回收方式,大大提升了社區居民參與廢舊物資清理回收活動的熱情。”市北區延安路街道延安一路社區書記兼主任張英英說。
由于延安一路社區所有小區都是開放式小區,沒有物業管理,因此不少居民將家中的廢舊物資堆在樓道和院子里。而智能回收箱的設立,讓不少居民開始自發清理亂堆亂放,居民家中的舊塑料瓶、廢紙板、舊衣服等全部都投放進了智能回收箱內,社區院前屋后、樓道內的環境得到了全面整治。
促進再生資源回收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居民、企業、村社、街鎮以及有關部門等各方力量協同配合,廣泛調動各類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匯聚合作力量,提高回收服務質量。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普及可回收物分類知識,宣傳可回收物回收促進垃圾減量和資源利用的重要意義,引導居民自覺開展可回收物分類,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可回收物體系建設的良好氛圍。”張英英說,要真正用好智能回收箱,社區也要發揮好宣傳引導作用,讓更多居民意識到好處,從而自覺參與、自覺使用。
而提升便民化、規范化、專業化水平,壯大回收隊伍力量,豐富優質回收服務供給,也是建立長效機制的應有之義。業內專家表示,龍頭企業可通過連鎖經營、特許加盟等方式,整合中小企業和個體經營戶,提高廢舊物資回收管理效率,擴大回收網絡覆蓋面?;厥掌髽I可與物業企業、環衛單位等建立長效合作機制,暢通回收利用渠道,形成規范有序的回收利用產業鏈條。
要形成規范有序的回收利用產業鏈條,合理布局建設中轉站以及分揀中心也十分重要。采訪中,有關企業表示,受土地等要素的限制,無法建設中轉站、分揀中心成為發展中遇到的瓶頸之一。
“這其中,需要政府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優化整體布局,完善支持政策,增強調控能力。在規劃完善基礎設施布局時,要考慮為企業提供用地等保障,有效降低企業投資成本。同時,依法加強可回收物日常運行體系的監督管理,規范市場秩序。”該專家表示。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賈臻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王熠冉]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