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洋所“搬遷”記
從萊陽路28號到南海路7號,再到海軍路88號,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所”)的每一次搬遷,都是為了更好地推動、引領我國海洋事業發展。
11月17日,海洋所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古鎮口核心區舉行喬遷儀式,正式開啟了前往中國科學院青島科教園(位于青島西海岸新區古鎮口核心區海軍路88號)的“搬遷”之旅。截至22日,已有58輛次設備物資運送至新園區并完成落地安裝,預計今年12月底完成主體搬遷工作。
作為新中國第一個專業海洋研究機構,海洋所的此次搬遷是其70多年發展歷程中的一次歷史性機遇,具有里程碑意義。在建設海洋強國的征途中,海洋所的幾次騰挪、遷址,銘刻的不僅僅是一個院所不斷拓展發展空間的印記,更是國家海洋戰略科技力量持續走向強盛的歷史注腳。
在萊陽路28號,我國海洋科學啟航
建筑是活著的歷史,是可以觸摸的時代記憶。在青島市萊陽路28號門邊,掛著這樣一個銘牌:張璽故居。這標示著我國著名的海洋生物學家張璽曾在此居住,其背后更重大的意義則在于:這里是我國海洋科學的啟航地。
所謂啟航,意味著從無到有。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科學技術基礎薄弱,面對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等急迫需求,亟需建立一支集中科技資源、解決國家發展關鍵問題的科技隊伍。1949年10月,在新中國剛剛誕生、中國科學院即將成立之際, 童第周、曾呈奎等老一輩科學家聯名致函中國科學院籌備委員會,建議在青島建立海洋研究機構。1950年3月, 中國科學院批準籌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同步籌建。
國家有號召,科學家見擔當。1950年8月,原北平研究院動物學研究所所長張璽服從新中國成立后科研部門統一布局和建設的需要,帶領著研究所原班人馬來到青島,與山東大學的童第周、曾呈奎一起,在萊陽路28號共同創建了海洋所的前身——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這是新中國第一個專業海洋研究機構,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海洋科學研究的開始。
人才永遠是科技創新的第一資源。剛成立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彼時僅有28名研究人員,但他們卻是我國海洋科學界的最優秀者,是第一批“弄潮兒”。在此基礎上,老一輩科學家廣納天下賢才,童第周、曾呈奎等人親自出馬,聘請著名遺傳學家方宗熙、生理學家徐科等一批“陸地”科學家做兼職研究員,共同發展我國海洋科學事業。曾呈奎還協助被美國政府無理限制回國的著名物理海洋學家毛漢禮教授順利來到海洋所,為我國物理海洋學研究打開了局面。
人才支撐,院所“升級”。1954年1月,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改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室,成為由中國科學院直接領導的獨立建制研究機構,工作人員達到220人;1957年8月,擴大建制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所,工作人員約500人;1959年1月,拓展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下設海洋實驗動物、海洋植物、海洋無脊椎動物、海洋脊椎動物、海洋物理和海洋地質等6個研究室, 進入多學科、綜合性全面發展階段。
可以看到,不過8年多時間,海洋所已從一個海洋生物研究室不斷發展成為涵蓋海洋科學主要領域的綜合性海洋研究所,加快開拓并引領我國海洋各學科的全面發展。
在南海路7號,我國海洋事業從弱到強
20世紀60年代,隨著海洋所規?;l展,其主體搬遷到南海路7號,萊陽路28號逐漸成為宿舍樓。在位于南海路7號的南海路園區,海洋所經歷過相對艱難的時期,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進入到蓬勃發展的新階段, 推動了我國海洋事業從弱到強。
海洋所的前身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顧名思義,是以“海洋生物”研究為主業,而這離不開海洋調查。其實,自誕生伊始,海洋所就將海洋調查作為重要的基礎性工作之一。從建所初期的小舢板, 到1957年開始服役的我國第一艘專業海洋調查船“金星”號,再到2012年交付使用的我國最新一代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 海洋所先后有20多艘不同噸級的考察船服役,有力支撐了我國查清近海的科學研究,使我國海洋科考真正具備了走向深海大洋的能力。
依托“科學”號,海洋所加快“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發展。21世紀之前,海洋所主要開展中國近海、鄰近大洋的綜合調查;而隨著“科學”號入列,“發現”號水下纜控潛器(ROV)、耐高溫拉曼光譜探針等先進儀器設備的投用, 海洋所在西太平洋建成我國首個深海實時科學觀測網,在我國南海冷泉區搭建了國際首套深海原位光譜實驗室(海底實驗室),確立了我國在西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研究領域的引領地位,推動我國深海研究真正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從無到有, 一躍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不僅要認識海洋,而且要經略海洋,加快建設“藍色糧倉”就是其中一項重要任務。為服務國民經濟需求,以曾呈奎、劉瑞玉、張福綏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在海帶、對蝦、扇貝等養殖方面突破人工養殖原理與技術,分別在20世紀6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開創和引領了我國第一、第二、第三次海水養殖浪潮興起,以海帶養殖為代表的海洋藻類養殖、以對蝦養殖為代表的海洋蝦類養殖、以扇貝養殖為代表的海洋貝類養殖被推廣至全國, 使中國的海水養殖產業從零開始,一躍成為世界第一。當前,海洋所科研團隊還在圍繞藻、蝦、貝、魚、參等養殖品種持續深入研究,不斷為我國藍色農業注入新活力。
關心海洋資源開發利用,也關注海洋生態環境修復、海洋重大工程保護。近年來,海洋所針對 “赤潮”“水母”等海洋生態災害問題,研發了具有推廣應用前景的生境修復與災害防控的方法與技術。其中,研發的改性黏土治理赤潮綠色環保技術,已在我國近海20多個水域大規模應用,成功保障了濱海核電冷源等水環境安全,并在美國、智利、秘魯等國家應用,被譽為撲滅赤潮災害的“滅火器”;針對基礎設施海洋腐蝕嚴重的現實問題,自主研發了復層包覆防腐、氧化聚合包覆防腐等技術,已在110余項重大工程中得到應用,塑造了“防腐蝕看青島”的名片,引領了我國海洋防腐蝕技術和產業發展。
在海軍路88號,迎來高質量發展新空間
俯瞰匯泉灣,依偎小魚山。在南海路園區,海洋所見證并推動了我國海洋事業的創新發展,也讓南海路7號成為我國海洋科學事業發展的重要地標。不過,隨著海洋所近年來的快速發展,南海路園區的地理空間也逐漸顯得捉襟見肘。
以辦公場所為例,在很多地方,新一代的科學家依舊伏身在老一輩科學家的辦公室里,雖然有些房間經過了些微改造,但空間其實沒有很大變化。辦公室本就不大,再存放些紙質資料,看起來就像一條稍長的走廊,人或者可以稍微將就,但新的儀器設備、實驗場所卻無法布置。南海路園區發展空間已遠遠不能滿足海洋所新時代創新發展的需求,尋求新的突破和發展迫在眉睫。
于是就有了第二次搬遷的現實需求。這也得到了中國科學院、山東省、青島市的大力支持。
2016年1月,青島市政府、中國科學院簽訂共建中國科學院科教融合基地框架協議,青島市在西海岸新區古鎮口無償劃撥2000畝土地,用于中國科學院科教融合基地和中國科學院大學海洋學院建設。2016年9月,位于海軍路88號的中國科學院青島科教園奠基,2017年8月正式開工建設,主要建設“一集群兩院三中心”。“一集群”即海洋所等13家涉海研究所交叉研究集群;“兩院”即中國科學院大學海洋學院和先進技術學院;“三中心”即青島科教園發展中心、海洋創客中心和產業研發中心。其中,中國科學院青島科教園一期建筑面積26萬平方米,包括教學區、科研區及濱海試驗區。
回頭來看,即便是在新冠疫情、通勤不便等不利因素影響下,該項目建設也在穩步推進。2021年3月,中國科學院青島科教園一期工程整體完工。同年9月,教學區啟動運行,籌建4年多的中國科學院大學海洋學院在青島正式啟用。這是國科大首個京外科教融合學院。自此,國科大海洋學科的教學重心由北京轉到青島,海洋所等科研人員實現了“在家門口辦公和教學”,南海所等共建單位科研人員則定期到青島教學。2023年10月,中國科學院青島科教園一期科研區完成條件配置、設備調試、服務保障等工作,具備運行條件,為海洋所搬遷入駐奠定了堅實基礎。
“海洋所搬遷至中國科學院青島科教園后,將從根本上解決制約研究所發展的空間問題,極大地改善實驗及辦公條件。這是推動海洋所高質量發展的一件大事,也是海洋所70多年發展征程中的一次歷史性機遇,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海洋所所長、國科大海洋學院院長王凡表示。
把握歷史機遇,擁抱海洋“大科學”時代
中國科學院青島科教園為海洋所發展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地理載體,把握住這次難得的歷史性機遇,海洋所正在新址加快發展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擁抱海洋“大科學”時代。
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是中國科學院批準建設的第四個大科學研究中心。得益于在海洋領域的長期沉淀,2018年1月,中國科學院下發《中國科學院關于批準籌建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的通知》,決定依托海洋所,籌建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2019年6月,中國科學院與山東省及青島市簽約共建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三方攜手打造海洋科技創新高地。2021年9月,依托海洋所,集聚煙臺海岸帶所、南海所、深海所、聲學所等其他12家中國科學院科研力量的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猶如一座海洋科技“航空母艦”,在中國科學院青島科教園開啟高質量運行。
“中國科學院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主要承擔單位,管理著全國三分之二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是中國科學院在海洋領域依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建設的一個公共大型科技創新平臺。”海洋所研究員、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李富超說,中心整合中國科學院海洋科考船隊、野外臺站觀測網絡、海洋科學大型儀器區域中心、海洋大數據中心等平臺資源,推動跨學科、跨領域、跨部門協同創新,加快形成具有強大前沿科學和技術突破能力及產業推動能力的大型綜合研究創新平臺。
如今,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正加快起勢。統籌運行中國科學院“科學”“實驗”“探索”“創新”4個系列12艘科考船,形成全海域可達、全海深探測、全要素獲取、全鏈條保障的綜合探測能力;打造野外臺站觀測網絡,建起了國際上最大規模的海岸帶-近海-大洋“空天海地”一體化海洋綜合觀測網絡,并實現了海洋觀測數據的實時傳輸;集聚起中國科學院等的國內外一流海洋科技創新人才,“不為所有、但為所用”,聚力開展前沿研究、關鍵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示范……王凡表示,搬遷后,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建設發展將進入加速期。未來,中心將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積極組織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打造海洋領域創新人才高地,努力搶占海洋領域科技制高點。
目前,海洋所依舊是我國規模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綜合海洋研究機構。而這種強大,是一代代科研工作者接力奮斗出來的。
當年,童第周、曾呈奎等老一輩科學家乘著搖搖晃晃的小木漁船出海,白天在近海調查時要長時間忍受蚊蟲、螞蟥的叮咬,晚上則在昏暗的燈光下進行翻譯或研究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當年,海洋貝類分類學家馬繡同深知潮下帶的貝類經不起巨浪沖擊會被卷到海邊,便總在暴風驟雨之后去海邊撿貝殼標本,以此充實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標本館(目前亞洲館藏量最大)的樸素手段,已經過去了。但 “耕海探洋、唯實求真”的精神常在,他們也都在海洋界留下了自己的位置。
眼下,海洋所正迎來前輩們想都不敢想的奮進新時代:更先進的科研設施、更寬敞的實驗空間、更舒適的辦公環境、更優質的配套保障……我們不能不感嘆時代的巨變,也因此對海洋所的未來、對我國海洋事業的發展,充滿更大期待。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勛祥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戴慧慧]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