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丨田華:繁花無盡

    原標題: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田華:繁花無盡

    新華社北京9月19日電 題:田華:繁花無盡

    新華社記者劉藝

    沃土能培育出鮮花。

    田華,正是一株在沃土中開放的花朵,“黨和人民培育了我”。

    從抗日敵后戰場的“篷帳舞臺”,到新中國的大銀幕,再到人民解放軍一線指戰員身邊,炮火硝煙洗禮著她,時代的朝露滋潤著她。

    演一路、歌一路,田華塑造了“白毛女”“黨的女兒”“人民法官”等無數家喻戶曉的角色。她的藝術人生,繁花無盡。

    2012年8月1日,田華在八一電影制片廠“廠史館”前留影。新華社發

    一朵小紫花

    1940年初夏,華北平原麥香怡人。河北唐縣北固城村的揚谷場上,擠滿了十里八村的鄉親——晉察冀軍區政治部抗敵劇社在這里演出。

    12歲的劉天花第一次看“說話的戲”,戲名叫《我們的鄉村》,戲里的村干部、婦救會、兒童團,還有可惡的漢奸,演的是她生活中的人,說的是抗日救國的事。

    劉天花看得如癡如醉,鼓掌鼓得很賣力,學唱革命歌曲唱得特別大聲。

    第二天,她換上一身嶄新的土紫花布衣裳,加入抗敵劇社,正式參軍。時任劇社副社長汪洋給她起了個藝名:“田華”。

    從此,田華再也沒有離開她熱愛一生的革命文藝工作。

    跟著部隊轉戰不是件簡單的事。白天反“掃蕩”,晚上行軍,爬山上不去,小田華就拽著老同志的皮帶,摔傷了也不哭,很快適應了流動性很大的劇社生活。

    同時,田華得到了藝術啟蒙。從學發聲、練劈叉、糾正口音到演唱歌曲、排練舞蹈、表演話劇,她有天分又肯吃苦,在革命隊伍中茁壯成長了起來。

    抗戰期間,晉察冀軍區向敵后展開“政治攻勢”,以打破敵人“囚籠”。

    田華也跟隨劇社文藝輕騎隊提起寫標語、畫壁畫的桶子,帶上簡便演出用具,翻過一道道封鎖溝墻,繞到敵后甚至是敵炮樓附近演出。

    歌劇、秧歌劇、活報劇,田華他們的表演揭露了敵偽的殘暴欺詐,指明了抗戰必勝的前景。婦女們緊緊拉著田華的手,思想活躍的青年向她打聽抗日根據地的情況,偽軍家屬泣不成聲要勸丈夫改邪歸正。

    “藝術是我們的槍,舞臺是我們的戰場。”田華說,文藝輕騎隊是敵人重點襲擊的對象,但炮火不能讓他們退縮。

    1944年,16歲的田華加入中國共產黨。

    一簇報春花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東北電影制片廠決定把解放區著名歌劇《白毛女》搬上銀幕。田華被選中飾演主角“喜兒”。

    這是田華在電影《白毛女》中的劇照(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這是新中國第一部反映貧苦農民翻身求解放的故事片。

    經歷種種侮辱磨難,“喜兒”發現自己頭發變白時,痛苦交加、仰天長泣。田華融合中國戲曲表演的感情動作,以民族化風格,表達了對“舊社會把人變成鬼”的批判。

    《白毛女》伴隨新生的人民政權,火遍大江南北、享譽海外。人民電影事業蓬勃發展起來。田華成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電影演員,并于1954年當選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此后,田華塑造了更多不同的中國女性形象——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視死如歸的“黨的女兒”李玉梅,解放海南島時風風火火的漁家女金小妹,還有公安戰士石云、法官尚勤……

    這是田華在電影《黨的女兒》中的劇照(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這是田華在影片《碧海丹心》中扮演的漁家姑娘金小妹(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一個個“她”,如同時代枝頭的報春花。

    為什么田華演什么像什么?

    她答:“文藝工作者必須到群眾中去,到人民群眾生活最豐富的源泉中去。要始終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聯系。”

    作為軍隊文藝工作者,田華經常深入連隊慰問演出。老山前線,她帶著八一電影制片廠演員連續演出20多場,官兵最多時一場達到2000人,少的時候只有一個炮位上的幾個人。有的點位實在上不去,田華就在“貓耳洞”里用電話給戰士們唱歌。

    她說:“我一生都在為人民服務、為部隊服務。”

    新中國成立75周年前夕,田華被授予國家榮譽稱號:“人民藝術家”。

    一捧勿忘我

    田華晚年,喜歡勿忘我,“你看它開花時是一捧紫色,燦爛極了,開敗了依舊是那樣的紫色,我喜歡它不褪色”。

    不褪色的,也是田華。

    1990年,62歲的田華正式離休,但她沒有選擇安逸的生活,“我們還有豐富的舞臺經驗,哪怕是殘燭也要放射熱量和光明”。

    2007年11月23日,田華在合肥為“山花工程”大別山助學行動義演。新華社發

    重要節日、重大演出、賑災義演,田華招之即來。紀念新中國成立60周年舉辦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排練,她腿部骨膜炎急性發作,靠偷偷吃止痛片堅持下來。

    培養人才、公益活動、關愛下一代,田華傾盡心血。她創辦藝術學校培養影視人才,逢年過節去工讀學校陪伴失足少年,聯合老藝術家們捐款籌建希望小學……

    2008年后,田華家中接連遭遇變故。家人相繼患病產生的巨額治療費,讓原本寬裕的家庭變得窘迫。

    商家帶著幾百萬元的保健品代言費找上門,田華拒絕了:“我真缺錢,真想要錢,可錢不是這么個掙法。我不能讓觀眾覺得,‘黨的女兒’只向金錢看!”

    與田華相濡以沫60多年的愛人蘇凡,在2016年與世長辭。更早之前,他們的小兒子也因病去世。田華把組織上和關心者送來的慰問金、捐款共計16萬元,交給了焦裕祿精神發源地蘭考縣的農村小學。

    人們沒有看到她的眼淚,只見她身姿依舊挺拔。

    2013年11月29日,中國電影家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開幕。這是田華(右二)在會議間隙與其他代表交流。新華社記者 何俊昌 攝

    如今,96歲的田華最常做幾件事:讀報紙、看新聞,學習黨的創新理論;練聲背詩;記日記或給蘇凡寫信。

    [來源:新華社 編輯:孫寶震]
    精彩美圖 更多 >>
    2024 09/20 14:06
    · 來源 ·
    新華社
    · 責編 ·
    孫寶震
    閱讀量
    掃描到手機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可以在手機繼續閱讀。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21 增值電信:魯B2-2018006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手機版 | 媒體資源 | 信網傳播力 | 關于信網 | 廣告服務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