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逢山開路 遇水架橋 | 更豐盛的中國飯碗

    原標題:逢山開路 遇水架橋|更豐盛的中國飯碗

    2023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與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留守商戶和采購年貨的群眾視頻連線。

    新發地商戶王惠東回憶,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特別強調民生商品的產銷保供,“當時總書記提到糧、油、肉、蛋、奶、果蔬,后邊專門還加了一個‘菌’字,總書記對產品的豐富性非常重視”。

    三十多年前,剛到福建寧德工作的習近平,創造性地提出“大食物觀”。他在1992年出版的《擺脫貧困》一書中寫道:“過去講的糧食只是狹隘地理解為就是水稻、小麥、玉米等禾本科作物?,F在講的糧食即食物,大糧食觀念替代了以糧為綱的舊觀念。”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提出:聚焦解放和發展農業生產力,探索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新路徑。

    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

    在2017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闡述了新時代大食物觀的內涵,總書記說:“現在講糧食安全,實際上是食物安全。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樣化了,這就要求我們轉變觀念,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我國食物總消費量從1978年的每人每年515公斤,增長到每人每年超過1400公斤。城鄉居民人均原糧消費,由1978年每人每年近248公斤,下降到130公斤。

    減少主食攝入、增加副食攝入,注重食物種類多樣性和營養搭配?,F在,蛋奶果蔬菌等這些一直被我們稱作“副食”的食物,也逐漸成了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角”。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堅持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是守護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和幸福,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應有之義,是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看準了”的必由之路。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編輯:王熠冉]
    精彩美圖 更多 >>
    2024 07/12 08:43
    · 來源 ·
    央視新聞客戶端
    · 責編 ·
    王熠冉
    閱讀量
    掃描到手機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可以在手機繼續閱讀。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21 增值電信:魯B2-2018006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手機版 | 媒體資源 | 信網傳播力 | 關于信網 | 廣告服務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