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家長擔心孩子對傳統節日失去興趣 應正確引導教育

    2014-12-27 09:22:00
    責任編輯:千竹

    熱鬧非凡的圣誕節過去了,商店撤下的圣誕樹、圣誕老人重回倉庫,年輕人努力適應從狂歡回歸到正常工作學習 ,孩子們則熱切期盼著下一個“送禮節”的來臨。一片喧嘩過后,這個“舶來”的節日對我們究竟意味著什么?除了賺得盆滿缽溢的商家 ,似乎沒人能有個明確的答案。如何弘揚傳統,如何進行教育引導,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反思。

    孩子收到什么“禮物”?

    過完圣誕節,市民張先生夫婦感覺如釋重負。他們的孩子洋洋在嶗山沙子口一家幼兒園上大班,為了迎接圣誕,幼兒園提前兩周給小朋友們分配任務,孩子們被分成小組分頭準備圣誕裝飾材料。這項作業自然也落到家長頭上,張先生夫婦不得不在下班后一頭扎進賣場,搜尋讓孩子和幼兒園滿意的物件。這對張先生夫婦來說還不是什么問題,更讓他們撓頭的是為了烘托“圣誕節氣氛”,園方要求家長準備的才藝表演,兒子給出的標準是“越洋氣越好”。

    受學業壓力的影響,島城各中小學很少有集體組織的圣誕活動,但這些“00后”們對圣誕節的熱情沒有因校園的冷處理而淡化,圣誕節晚間的商場、飯店、KTV 里到處有三三兩兩的少年結伴狂歡的身影。年輕人的狂歡在昆明上演到極致,從上世紀90年代起,昆明刮起了過平安夜的風潮,從2000年開始,逐漸由千人狂歡發展至今天,演變成具有昆明特色的“狂歡夜”。而這一風潮在2012年和2013年相繼達到了頂峰,以至于擾亂了公共秩序不得不由政府出面嚴管,今年人數有所減少但滿地的垃圾、損壞的公共設施等問題仍然存在。

    心理學專家在解讀“昆明狂歡夜”現象時,紛紛提到年輕人的歸屬感需求,除去基本的物質保障,精神文明建設、城市文明的補充應該是改善他們無目的發泄的基本方法。

    今年圣誕節期間,有關如何對待國外節日和傳統節日的爭論和反思格外熱烈。圣誕前夕,溫州市教育局發文要求各學校“不在校園內舉行任何與圣誕有關的活動”。該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說:發這個通知的最根本目的還是希望學校能對傳統節日引起重視 ,而非現在這般一味推崇西方節日,“我們也不是一味打壓,而是希望學校能進行平衡,西方節日我們可以了解,但不宜太熱衷。”

    12月24日,西北大學要求封校禁止學生過平安夜,并且在校園內掛出了“抵御西方文化擴張”、“堅決維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等宣傳標語。有些學生認為,是否過西方節日,學生應有自主選擇權。但校方認證微博稱“應發揚祖國傳統節日”。

    同一天,湖南幾名高校學生身著漢服來到長沙太平街的圣誕活動現場,手舉“抵制圣誕節”等標語,呼吁市民回歸中國傳統節日,理性過節。

    這些在歡快的圣誕氣氛中似乎有些“另類”,然而歡鬧過后再來看這些舉動,雖然爭議猶在,但反思者越來越多。“這樣的舶來節日,究竟帶給了我們什么?”

    宋先生是一位三歲孩子的父親,在他的教育下,孩子最先認識的“大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但眼下讓他難以接受的是,白胡子的圣誕老爺爺仿佛更有競爭力。親子班上,老師問每個小朋友圣誕節希望收到什么禮物?孩子帶回來的這個問題讓宋先生很茫然。

    宋先生面對記者的采訪說:“小孩子肯定對物質刺激最有印象,難不成我要在對他講孔子孟子時,也要送給他個梨或者其他木偶玩具?”看著身邊的朋友擁入商場把圣誕帽、圣誕襪、圣誕樹一樣樣搬回家,主動把糖果、玩具送到幼兒園,他感覺到了孤獨感。

    不僅是蘋果的“奇妙增值”

    宋先生在QQ留言中,給記者復制了這么一句話“圣誕節儼然成了消費、娛樂的另類寫照”。

    “鈴兒響叮當”的歡快音樂回響在各大商場內,一棵棵圣誕樹將夜間的島城裝點得流光溢彩。圣誕節期間,各大商家為了招攬人氣也推出了各種的促銷活動。

    12月24日這一天里,蘋果成為了熱銷產品,不少單獨包裝精美的蘋果都賣出了高價,而在香港中路的一家超市內,一種包裝精美的日本進口蘋果標價98元一個。有一位老者調侃稱,打走了“天價月餅”又來了“天價蘋果”。而在南京一家精品超市推出的“平安果”銷售專區內,最貴的12生肖蘋果套盒,售價高達5888元。

    這些蘋果真的那么值錢嗎?相信這背后少不了包裝炒作。

    商家們絞盡腦汁,而孩子以及情侶成為消費的主角。在李村的一個商場內 ,一些商家向逛商場的孩子發放免費的圣誕禮物,但前提是孩子的家長要購買到一定數額的商品。根據不少家長統計,圣誕節期間,他們的花費三四百元都打不住。

    孩子是消費的一大主角,而不少談戀愛的年輕情侶更是圣誕節期間消費的主體。說起今年的圣誕節來,“90后”的小劉明顯感覺很疲憊。

    小劉告訴記者,圣誕節跟情人節沒兩樣。“我跟女朋友在一個月前就計劃著如何度過這個節日。”小劉說,圣誕節當天因為不放假,他們的活動主要是集中在了晚上,下班之后,她帶著女友就開始逛商場,從下午5點半一直逛到晚上9點,期間他給女友購買了圣誕禮物。買完禮物,兩人一起來到了一家西餐廳吃圣誕大餐,之后他們又去看電影、K歌,當天兩人一直折騰到凌晨三點才拎著大包小包回家休息。小劉細算了一下,一晚上就花掉了一萬多元,而這是他兩個多月的工資。

    采訪中,小劉的女友小張也表示,圣誕節期間,各大商場里面,幾乎每個柜臺都已打出了圣誕折扣,滿200元減40元、滿1000元送200元等活動極為誘人,“看到了就不想錯過,而買著買著,錢就花光了。”

    除了實體店外 ,圣誕節期間,電商的銷售也同樣火爆。雖然無法得知近期淘寶網的具體交易數目,但26日下午,記者看到的淘寶指數的數據顯示,“圣誕節”最近七天的搜索指數環比增長71.4% ,而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353.6% ,而“圣誕節”最近三十天的搜索指數環比增長達到了2369.4% ,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56.1% 。不僅如此 ,圣誕節的喜好排名中,青島位列全國第16名。

    傳統節日文化需傳承發展

    物質需求成為潛力無限的市場,商家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有利用價值的噱頭。但即便是在西方國家,圣誕節的過度消費和過度浪費也引起了許多人的警覺和擔心。被時尚潮流裹挾的“信仰消費”和“文化集體無意識”更是讓教育界人士不安。

    談到被商業化和物質化捧紅的“洋節”,再論及傳統節日 ,青島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市政協委員楊乃瑞顯得頗為激動,他表示 ,自己最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一個白胡子外國老頭為什么能在歷史如此厚重的東方國家受歡迎,我們在教育引導上、商業運作上、輿論宣傳上是否有值得反思的東西?”楊乃瑞表示,他計劃在明年的兩會上提交有關弘揚傳統、關注教育引導的提案。

    楊乃瑞認為,圣誕節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舶來品,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過圣誕節,這是中國與世界接軌的表現。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與外界的交流日益加強,國人也能以一種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去看待國外的節日。另外 ,由于現代人生活節奏加快,壓力加大,人們對休閑娛樂的追求也越來越強烈,因此,一些“洋節”或“人造節”開始被人們改造成了購物節、狂歡節。當然,在這其中,商家的炒作起到推波助瀾甚至是幕后主導的作用。

    楊乃瑞表示,再反觀中國傳統節日,青少年是傳統節日的重要傳承群體之一,是未來文化的創造者,他們對于傳統節日文化的認知、態度與行為,將直接影響到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前景。我國節日文化的教育和傳承情況從總體上看呈現出逐漸向好的趨勢,雖然西方節日在我國青少年群體中有著較高的認知和參與程度,但未與傳統節日文化產生明顯沖突。

    但是楊乃瑞認為,很多學校和教師在利用傳統節日文化這個載體進行主題教育方面還存在較大改進空間,在對待國外文化國外節日的教育引導上也有待加強。楊乃瑞談到外地有教育主管部門及高校出臺明文規定限制學校舉辦相關慶?;顒?,他認為這種方式的確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這樣做的動機卻是值得鼓勵的。

    “我們一直在強調素質教育,強調弘揚傳統文化,但實際情況卻是很多孩子 、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很低,這其實與學校及家庭的教育以及社會的輿論引導有關。”楊乃瑞認為,隨著全球化進程的發展,國外文化國外節日進入中國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作為中華民族的教育從業者,不宜再推波助瀾,而是重視傳統文化教育熏陶,這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島城教育名家侯修圃認為,政府尤其是教育部門對青少年傳統節日教育,應注重體驗性與參與性,避免填鴨式的空洞、被動的知識灌輸。其次,應提倡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創建家庭與學校雙驅動的傳統節日教育體制。應構建從學前到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完整傳統節日教育體系,編寫適合不同年齡段、不同教學階段教學需求的傳統節日教材。 增強他們對傳統節日的 認知、體驗和理解,培育他們的文化自信。

    文/圖 本報記者景毅 徐新東(署名除外)

    精彩美圖 更多 >>

    分享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