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兒時嚼食喂養埋禍根 20歲小伙查出晚期胃癌

    2014-11-24 15:46:40
    來源:武漢晚報
    作者:伍偉
    責任編輯:蘇青

    剛20歲出頭的小伙子,被查出胃癌,還是晚期,追蹤病因竟與他小時候常被大人嚼食喂養染上幽門螺桿菌有關。昨天,記者從武漢協和醫院萎縮性胃炎——消化道早癌專病門診了解到,如今年輕人患胃癌并不罕見,其中85%的患者初診已是晚期,多數都當作了普通胃病而延誤治療。

    從小被嚼食喂養 21歲查出胃癌

    武漢協和醫院消化內科主任侯曉華教授說,自從上個月該門診開診以來,已有5名20歲左右的年輕人查出胃癌,其中大部分都已到晚期,江夏區21歲的小伙子小李就是其中一例。

    小李從小胃部就有毛病,時常出現厭食、腹痛、腹脹、惡心、嘔吐、反酸、噯氣等癥狀,但家長都以為是普通胃病沒當回事。

    今年春節前,小李突然覺得胃部疼痛加重,隨便吃了點胃藥。前段時間,小李覺得胃部不適加重,到醫院做了檢查,結果出來后,一家人都嚇壞了,21歲的他竟患上了胃癌。

    追查病因時,侯曉華教授了解到,小李從小是奶奶帶大的,疼愛孫子的奶奶喜歡口對口地喂食或將食物嚼碎后再喂,喂食時還先用舌頭試試食物的溫度。侯曉華判斷,就是因為這個習慣讓小李感染上了幽門螺桿菌,并經過20年的發展,加上小李平時喜歡熬夜,生活和飲食都沒有規律,有了癥狀也不及時去醫院確診,最終發展為胃癌。

    1%的慢性萎縮性胃炎發展為胃癌

    “我國人群,幽門螺桿菌感染率約為40%—60%左右,”侯曉華說,幽門螺桿菌傳染途徑包括口對口傳播,如家人的親吻、父母嚼食喂養小兒,以及糞便傳播,如食用污染的食物、水等。在我國,兒童的感染率偏高。感染幽門螺桿菌的兒童,不僅兒童期的身體發育會受到影響,成年后的胃癌發病率是未感染者的4一6倍。

    “但也沒必要談幽門螺桿菌色變,”侯曉華教授解釋,幽門螺桿菌感染者眾多,但胃癌發病率僅為萬分之3.5,并非只要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就一定會演變為胃癌。演變成胃癌與患者自身的遺傳背景、易感體質等有一定的關系。從正常胃到胃癌的演變通常經過一個相當長的階段。一般快速型的胃癌發展期需7—8年時間,普通型則長達20—22年,從早期胃癌演變至中、晚期胃癌還需約3—5年時間,從幽門螺桿菌感染到胃癌的進程則為l0—20年。可見只要引起重視,完全有足夠的時間預防胃癌的發生。

    “老胃炎”1~2年做次胃鏡可防癌

    “由于胃鏡檢查比較痛苦且費用略高,絕大多數人不愿做,因此我國早期胃癌檢出率很低,85%的胃癌發現時已是中晚期,”侯曉華坦言,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這方面健康普及率低。而同樣為胃癌高發國家的日本,胃癌的早期檢出率超過85%。

    如何早期發現胃癌?專家建議,普通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可1~2年做次胃鏡和病理隨訪;有中、重度萎縮或伴有腸上皮化生的患者應每年隨訪一次;伴輕度異型增生,根據胃鏡及臨床情況應縮短至6個月左右隨訪;重度異型增生需立即復查胃鏡和病理,必要時可行手術治療或胃鏡下局部治療。

    記者伍偉 通訊員張方方 藺蓉

    精彩美圖 更多 >>

    分享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