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演員培育與城市光影升溫 共鑄青島電影“星光大道”

    原標題:從表演培訓班走出的青島電影“星光大道”

    在青島電影發展的漫漫長河中,不同時期都閃耀著獨特光芒。從早期劇本創作與演員培訓的根基奠定,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電影復興浪潮中成為熱門拍攝地,再到2000年后電影產業的全面開花,青島與電影的緣分日益深厚,電影文化在這座城市生根發芽,影響著一代又一代青島人,書寫著這座城市的光影傳奇。

    劇本、舞臺與銀幕的精彩跨越 青島“書寫”影壇傳奇

    青島文學館在2024年特別策劃了“新風——《柜臺》晉京六十年特別展:從話劇到電影”,以資料、照片等回望這一青島IP在60年前的風光。這部由青島作者高思國創作的劇本,經青島話劇團的提升打磨,在1963年晉京參加了華東區話劇觀摩演出,并在1964年晉京演出,1966年天馬電影廠將其拍攝成電影,主演為達式常。這一歷程,不僅是一部作品的成功蛻變,更是青島電影早期發展的生動寫照。早于《柜臺》,1959年青島話劇團排演的話劇《敢想敢做的人》被山東電影制片廠搬上銀幕,編劇演員皆為青話原班人馬。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青島就在電影領域顯示出文化底蘊,這一時期,話劇與電影的互動頻繁,為青島電影創作打開了局面。青島文學館館長、評論家臧杰在《青島藝術史·文學史稿卷》曾寫過《影與劇的回旋》一文,詳細記敘了這段影劇文學發展的重要時期。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青島的影劇文學迎來了一次爆發。代路的《哥仨和媳婦們》《飛吧,海燕》在電影領域嶄露頭角。其中《哥仨和媳婦們》改編為《媳婦們的心事》,由山東電影制片廠攝制,青島市話劇團演員參與演出。

    青島市文化局所屬戲曲研究室的徐本夫與姜云彪合作的《警官與偵探》在1988年由峨眉電影制片廠攝制,創作風格顯露出向娛樂片進軍的端倪。作家尤鳳偉改編了多部電影劇本,如《布谷催春》《月臺》《這條河還要流下去》《子子孫孫》《望子成龍》《偷來的愛》《甜蜜的編隊》《紅蓋頭》等。高思國創作的與文化宮生活相關的電影劇本《夜色多美好》,為青島電影劇作增添獨特色彩。

    在平度文化館擔任多年文學干事的辛顯令,創作的第一個劇本《喜盈門》便成為經典。1981年《喜盈門》以喜劇形式拍成并上映。影片上映半年多,觀影人次突破3億,并獲多項大獎。這些作品的出現,既是創作者個人才華的展現,也是青島電影創作氛圍逐漸濃厚、創作環境不斷優化的結果,共同為青島電影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劇本創作基礎。

    演員培育與城市光影升溫

    從人才儲備到星光閃耀

    在青島電影的發展歷程中,演員的成長之路與劇本創作幾乎同頻。1959年,中共青島市委宣傳部創辦了第一個表演培訓班,從上海戲劇學院畢業的陳映秋成為業余演員培訓的專業老師,精心培育出一批業余話劇骨干,為后續青島影視發展儲備了寶貴的人力資源。

    改革開放后,影視行業蓬勃發展,來青島的影視劇組絡繹不絕。此時,青島的話劇表演復蘇,培訓班重新敞開大門。陳映秋重操舊業,其執教的百花園影視表演班,一年就有四五百人參加。陳映秋曾自豪地回顧:“我的學生有王亞楠、詹小楠、程琤,其中程琤報考北京電影學院考了第一名。”

    上世紀八十年代,眾多影片在青島取景,給青島人留下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青島市文學創作研究院副院長、作家張彤在《中了電影的埋伏》一文中提到,導演曾曉欣兒時生活在八大關,十五六歲時,偶然看到八一電影制片廠在隔壁小街拍攝電影,那是他第一次近距離接觸電影拍攝現場。劇組因他穿幫讓他從墻頭下來,后來還借他家陽臺拍攝。多年后,當他執導《我們的八十年代》回到家鄉時,特意在曾經的場景“故地重游”,設計了一場戲,對兒時電影記憶的眷戀溢于言表。

    這段時期,青島籍演員唐國強、趙娜、倪萍、蔡向亮、張山、王繪春等已經活躍在國內影壇。在青島拍攝的《愛情與遺產》《飛行交響樂》《第二次握手》《劫持》《夜色多美好》《帆板姑娘》《中華英雄》等不同類型的影片中,從多方位展示青島山海城的風貌。這些電影不僅將青島的美景搬上銀幕,更在青島人的心中種下電影夢想的種子。隨著眾多影片的熱映,青島憑借獨特的景致,成為備受矚目的取景圣地。

    新世紀電影產業崛起

    青島“電影多重奏”

    2000年后,隨著中國電影迅速發展,青島作為拍攝地的魅力愈發凸顯。每年都有大量知名影片在青島取景,如《黑洞》《海洋館的約會》《戀之風景》《手機》《中國式離婚》《美人依舊》等。張彤認為,這一時期青島電影外聯業務的良好發展,充分證明青島作為“天然影棚”,不僅擁有令人陶醉的美景,更在電影產業服務方面逐漸走向成熟。

    青島話劇院在2000年前后成立專業演員推介中心,由經驗豐富的宋愛武負責。這個中心一頭連著懷揣演員夢想的愛好者,一頭連著影視劇組,在六七年時間里,招到上千名學員,許多人借此機會嘗到了當演員的滋味。電視劇《潛伏》中王占金的飾演者崔嵩,最初是酒吧歌手,1999年管虎導演到青島拍《黑洞》時,他經黃渤介紹進入劇組,之后又進入演員推介中心,開啟了自己的演藝征程。

    2003年,電影《手機》在青島拍攝時,宋愛武組織了50名群眾演員,他們的出色表現獲得馮小剛導演稱贊,認為青島群眾演員氣質佳、有秩序。這從側面反映出青島市民對電影拍攝的高度配合以及青島獨特的影視素養。

    青島電影人王德功、王德慶兄弟也是在這一時期與電影結緣。他們在家鄉時接觸到許多劇組。楊紫瓊主演的《天脈傳奇》在青島拍攝時,王德功出于好奇擔任替身,從三樓跳下的刺激經歷,讓他更加堅定了導演武俠片的想法。為了實現夢想,兄弟倆四處闖蕩,最終在北京影視圈小有名氣,參與了《建黨偉業》等熱門影視劇拍攝,也獨立執導過作品。他們的經歷充分體現出青島電影拍攝熱潮對年輕一代的深遠影響。

    新一代的青島籍明星也開始在影壇嶄露頭角。1993年,夏雨被姜文選中出演《陽光燦爛的日子》,開啟演藝之路。原本想報考北京廣播學院做電視主持人的陳好,因1996年出演電影《埋伏》中田科長的女兒,在“父親”騰汝俊的建議下報考中央戲劇學院,走上演員道路。之后,黃曉明、黃渤同樣也從青島走向全國乃至國際影壇,不僅在演藝事業上成績斐然,還積極為青島電影發聲。

    2023年是《戀之風景》上映20周年,這部電影不僅將青島的恒山路、花石樓、海水浴場等美景呈現給觀眾,還催生了“戀之風景”主題旅游路線,重新帶火了“登瀛梨雪”這一嶗山景觀,體現出電影與城市人文的互動力量。導演黎妙雪對青島的風景印象深刻,認為電影讓青島的風景以日常生活方式呈現,賦予了城市建筑更鮮活的生命力。

    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到新世紀,青島電影走過了一條充滿故事的發展之路。劇本創作的持續發力、演員培訓的人才儲備、電影拍攝的熱潮推動以及明星的閃耀,共同鑄就了青島電影的星光大道。而青島電影產業則沿著這條大道,向著輝煌前行。

    青島晚報/觀海新聞/掌上青島記者 賈小飛

    [來源:青島晚報 編輯:李源菁]
    精彩美圖 更多 >>
    2025 04/18 07:38
    · 來源 ·
    青島晚報
    · 責編 ·
    李源菁
    閱讀量
    掃描到手機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可以在手機繼續閱讀。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21 增值電信:魯B2-2018006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手機版 | 媒體資源 | 信網傳播力 | 關于信網 | 廣告服務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