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父親遇飛來橫禍 女兒決定捐獻器官延續他人生命

    2016-12-08 08:23:32
    來源:錢江晚報
    責任編輯:可可

    \

    昨日,大女兒冬梅在朋友圈里,發了一條微信。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5號樓4樓的過道里,一片哭聲讓周圍的人鼻子都泛酸了。

    17歲的冬梅、15歲的春蘭兩姐妹只是低著頭,手背不停地擦著眼淚。她們的媽媽面容憔悴,斜躺在椅子上,沒有人攙扶已坐不直身子。

    手術室距離她們不足兩米。那里正躺著她們仨最愛的爸爸,最愛的丈夫,39歲的趙平。

    這位年未過40歲的男人,再也不能睜開眼睛,看看這三位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了。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趙平沒能從死亡線上掙扎回來。但就在這間手術室,他的心、肺、肝和兩個腎捐獻給了5位急需移植的患者。

    捐獻器官,讓爸爸以另一種形式活下來,這是女兒為爸爸做的第一個,也是最后一個決定了。

    一家四口暫居三地

    最后一次相聚是給太婆祝壽

    為了未來能過上更好的日子,趙平一家四口暫時分居三地生活。

    趙平夫妻倆在浙江嘉興打工,大女兒冬梅在廣州工作,小女兒春蘭在四川宜賓老家讀高一。

    一家人最近一次相聚是今年的國慶節。他們趕回老家,為姐妹倆的太婆過90歲生日。再次的團圓原本就在下個月的春節,然而一切已無法如愿。

    12月3日凌晨5點多,天沒亮,趙平就趕往工地。那天是周六,趙平為了多賺些錢,沒有選擇換班在家休息。上班路上經過一個路口,騎著摩托車的趙平被一輛飛馳而過的私家車撞飛。

    “我們看了監控,看到他被撞得飛了兩圈才掉下去。”趙平的弟弟趙兵不愿意回憶起那個慘烈的畫面。

    “哥哥是頭部著地的,醫生說,當時人就已經不行了。”

    “捐了爸爸的器官吧。”在充滿悲傷情緒的家庭會議上,姐妹兩個很有默契,最先達成一致,“他們能替爸爸活著。”

    女兒心中的爸爸

    對生活有太多的喜愛

    雖然一家人平時不生活在一起,但姐妹倆人并沒有因此覺得和爸爸有過疏遠,這位愛玩、愛笑、愛唱歌的爸爸,在太多的地方充滿存在感了。

    父女間的交流,大多在微信當中進行,“最近學習怎么樣?”這是爸爸經常發給小女兒春蘭的話,“今天工作累不累?”這是他經常發給大女兒冬梅的話。

    喜歡唱歌的他專門下載了一個唱歌APP,每次完成新作品,總要第一時間發給兩個女兒,讓她們點贊、送鮮花。

    10月1日給太婆過完了生日,像往常在家里的時候一樣,趙平帶著兩個女兒上街買東西,一人一邊挽著爸爸的手,好像同行的媽媽都是多余的。

    小女兒看中新外套了?買!大女兒看中新鞋子?買!

    即便收入不算多,但他盡他的所能為女兒們創造有求必應的父親形象。

    “或許這樣,爸爸還能留在這個世界上。”做出捐獻器官決定的姐妹倆,手腕上都戴著爸爸送給她們的銀手鐲,

    “因為他本來就是一個好爸爸,能幫助別人的好爸爸。”大女兒冬梅說,習慣在微信上和爸爸聊天了,一半時候是爸爸先開始的話題,而她最后悔的是,過去的每一次聊天她打的字都太少了,為爸爸點贊、送鮮花的歌曲太少了。

    昨日,冬梅在朋友圈里,發了一條微信:“爸,希望你在另一個天堂能開心快樂過著,雖然你離開了我身邊,但你永遠在我心里,沒人能代替你在我心中的位置。爸爸,我好想你。”

    冬梅還貼上了爸爸的6張照片,每一張照片上,爸爸都擺著不同的pose,那個喜歡唱歌、愛說笑話的爸爸,很愛用照片記錄自己的生活。

    姐姐弟弟眼中的他

    仍像個沒長大的男孩

    趙平上有姐姐下有弟弟,在他們眼里,他是一個沒長大的大男孩。

    “他最開心的,應該是今年6月份。”趙平的姐姐趙太容告訴錢報記者,因為小女兒春蘭中考考上了當地最好的高中——縣二中,而且超過分數線幾十分,“我弟弟特別得意,說自己遺傳得好。”

    “我們趙家終于出了一個會讀書的娃了!”在趙家的微信群里,趙平在這句話后面分享了自己在APP里唱的兩首歌。

    一首叫做《思念天邊的你》,一首叫做《酒后更想》。

    原本是兩首有些淡淡傷感的情歌,被他唱出了讓人開心的語調,他對女兒的成績有多滿意,聽聽就能感覺到。

    “在我弟弟看來,小女兒離大學只有一步之遙了,而在趙家,全家老少十幾口人,在這之前最高的學歷也只有初中水平。”趙太容回憶說:“我們全家人都注冊了帳號來為他點贊送鮮花。我們都分居多地打工,但有了APP,在哪都能聽到他的歌聲。”

    “我哥哥一個月前從廣州轉到浙江嘉興來打工的,刷水泥墻面,能多掙點錢,沒想到再也回不去了……”趙平的弟弟趙兵回憶哥哥出事那天,淚流滿面。

    相關鏈接

    昨天上午,同樣有一場和器官移植相關的國際培訓在浙大一院開幕,為期3天的“中國—國際器官捐獻與獲取技術管理培訓班”,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的器官移植協調員、監護室醫生、器官捐獻評估專家等專業人士。

    國際器官捐獻協會主席、巴塞羅那大學馬蒂·曼亞里奇教授等十幾位國外專家,帶來了國際上同行的器官捐獻工作經驗,而在這些專家們看來,“浙江模式”同樣值得借鑒。

    這次培訓班是中國器官移植領域全國性的培訓會議,旨在為器官移植領域相關專家學者,醫護人員提供學習交流的平臺,為促進我國器官移植事業健康發展起到巨大作用。

    據了解,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在移植團隊學科帶頭人鄭樹森院士和院長王偉林教授的帶領下,自2010年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獻的第一例開始到現在已組織完成捐獻384例,其中2016年就有106例。

    浙大一院器官移植工作源于1977年,是國內具有肝、腎、胰腺、小腸、肺、骨髓等多個器官移植移植資質的醫療單位,1993年成功開展首例肝移植。截止2016年11月30日,浙大一院肝移植中心共行肝移植2054例;胰腺移植8例;腎移植4909例;心臟移植28例。同時,肺移植中心今年截止11月底已完成肺移植4例。(記者 張苗 通訊員 王蕊 夏燕燕)

    [編輯:可可]
    精彩美圖 更多 >>

    分享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6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 新聞備案:魯新網201653205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