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人材”與“人才”哪個對? 山大教授有話說

    2016-07-06 08:39:24
    來源:齊魯晚報
    責任編輯:亞麥
    山大學位證“人材”“人才”哪個對?山大教授有話說

    前兩天,有網友爆料說山大的學位證出現錯別字。這位網友指出:山大學位證封面印的學校辦學宗旨是“為天下儲人才,為國家圖富強”,內文圖案上則是“為天下儲人材,為國家圖富強”,此外校園石刻則是“為天下儲人材,為國家圖富強”。這位壹粉很迷惑:到底是該用“人材”還是“人才”呢?

    因為恰逢多所高校發生畢業證或學位證印刷錯誤的事故,這篇稿子的社會關注度也挺高。

    山東大學宣傳部第一時間就這個問題作出了官方解釋,認為“人材”“人才”是繁體與簡體的區別。

    7月5日,山東大學退休教授馮大誠通過他在科學網上的博客發表文章,再次就這一話題進行了學術探討。

    原標題:從人才與人材說起

    1.緣起

    湊熱鬧可能是許多人都愿意做的事情。在上月底那幾天有報道稱某高校的畢業證上把International錯印成Lnernatioanal之后,《齊魯晚報·壹點》就立刻有文章指出:“山東大學今年學位證書上有錯別字!在其封皮上寫著‘為天下儲人才’,但在學位證上卻寫‘為天下儲人材’”,文章指責道“居然把自己的辦學宗旨都寫錯了……才錯寫成了材,這印證書的是學瑙魯語的吧?”。接著新華社記者也發表文章說“近日,多所高校都鬧出畢業證印制錯誤的‘笑話’”,而且不點名地指出其中有“國內知名高等學府,向以治學嚴謹著稱”。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的文章是這樣說的:

    28日下午,壹粉“大白鯊”在齊魯壹點情報站上發上了三張照片,一張是今年山大學位證書的封皮,上面寫著,“為天下儲人才,為國家圖富強”;一張是學位證,上面寫著“為天下儲人材,為國家圖富強”;還有一張是山東大學官方網站截圖,上面寫到山東大學辦學宗旨是“為天下儲人才,為國家圖富強”,與學位證封皮上的相同。

    與此同時,不少山大小伙伴反映,山東大學中心校區南門正對大門的校規石上,刻的是“為天下儲人材,為國家圖富強”。

    一會兒“人才”,一會兒“人材”,讓人“傻傻分不清楚”。

    \

    這看起來真像是一個大丑聞了,堂堂一個教育部直屬重點高校,竟然連自己的“辦學宗旨”該怎么寫都沒有弄清楚,還妄得“向以治學嚴謹著稱”的虛名。

    不過,事情好像不是這樣簡單。報道又說:

    ,山大宣傳部作出官方回應,山大辦學宗旨……出自1901年山東大學堂誕生之時,袁世凱呈光緒帝《山東省城試辦大學堂暫行章程》,章程原文為繁體字:“為天下儲人材”,“為國家圖富強”。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2005年第5版)》,第1144頁“人才”詞條,“人才”同“人材”。故學校在使用辦學宗旨字句時,根據原文,繁體字書寫時用“材”;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簡體字書寫時用“才”。

    事情還沒用完,報道說,又有人對這種解釋提出異議:

    學位證上用的是繁體書寫,為啥“儲”字卻用的是簡體字,沒有跟章程統一?還有,章程和校規石上的“強”字用了簡體,學位證上咋用的卻是繁體的“強”?

    到底怎么回事?報道沒有再說,看來《齊魯晚報》記者對此仍然有疑問。

    2.人才與人材

    那么到底是人才還是人材呢?哪一個對?

    都對。從古到今,人才與人材兩個詞就是等價的。有的人喜歡寫人才,有的人喜歡寫人材。意思都一樣。直到如今,正如山東大學宣傳部官方答復所說,《現代漢語詞典》上還是這樣寫的,這兩個詞被認為是同一個詞的不同寫法,這部詞典被認為是現代漢語的用詞規范

    但是,不知道是山東大學宣傳部的先生沒有說清楚,還是《齊魯晚報》的記者沒有弄清楚,此事與漢字簡化無關,即與簡化字還是繁體字無關。人才不是人材的簡化,這兩個詞是等價的詞,用詞典上的說法:“同”。

    山東大學宣傳部說,袁世凱呈光緒帝《山東省城試辦大學堂暫行章程》,章程原文為繁體字:“為天下儲人材”。實際上,他的奏折上也是人才、人材混用的。請看下列三張照片

    \
    \
    \

    在各次奏折上,所用才、材也是不相同的,我猜測是不同“秘書”用字的習慣并不相同。

    給皇太后、皇帝的奏折是嚴肅的事情,寫字都是一絲不茍的,寫錯了,是要被政敵抓到把柄、被御史彈劾的,弄得不好就有“大不敬”的罪名。所以,這只能夠說明這兩個字在這里是等同的。

    所以,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在,人才與人材等價,并不是簡化字、繁體字的關系。

    當然,山東大學當局自己規定,他們對于這個辦學宗旨的用字,當其他字是簡化字時用人才,其他字是繁體字是用人材,作為它們內部的用字規范,也很好,無可非議。

    那么,怎么看學位證上那些字呢?是不是別的字是繁體字,“儲”用了簡化字呢?

    首先,學位證上方的那些字顯然是某一位先生的“墨寶”(見本文第一張照片的最上方),是手寫的所謂“書法作品”,其中,“儲”的這種寫法只是行書的通常寫法,與簡化字無關。

    我們的青年記者朋友似乎不大懂得寫字,以為那樣寫就是簡化字了,孰不知行草的言字旁就是這樣寫的,這也正是簡化字的來源。古人也可以是這樣寫的。

    那么,如今看待齊魯晚報記者最后提出的“章程和校規石上的‘強’字用了簡體,學位證上咋用的卻是繁體的‘強’”?

    首先,應當指出,這里記者朋友又用錯了詞,“強”與“強”的關系,不是簡化字與繁體字的關系,準確地說,強是現在的規范漢字,而強是它的異體字。

    這里能不能用異體字?能!道理很簡單,請看“中華人民共和國通用語言文字法”:

    第十七條 本章有關規定中,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保留或使用繁體字、異體字:

    (三)書法、篆刻等藝術作品;

    (四)題詞和招牌的手書字;

    在學位證題頭的題字顯然符合這些條款的規定。

    綜上所述,《齊魯晚報·壹點》和其他媒體對山東大學學位證和門口題詞的質疑全部都沒有站得住腳的道理,換句話說,山東大學的學位證在這個問題上并無錯誤。

    本文上面所說的都是文字方面的基本道理,作為正規媒體的記者們不應當“傻傻分不清楚”。

    3.從人才與人材兩個詞說開去

    漢字是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傳統文字。同一個詞可以有不同的寫法,這是一個非常常見的現象,不值得大驚小怪。我們隨便看幾個例子:

    按和案都可以用來表示“經過考核研究后下論斷”(《新華字典》語),也可以組成等價的短語,“按語、案語”,“編者按、編者案”。按驗和案驗都同樣表示(有關部門)調查(罪證)。

    辯正和辨正都表示辨明是非,糾正錯誤。

    功夫和工夫也是等價的詞,都既可以表示占用的的時間,也可以表示本領、造詣。又如說那個戲曲折子(如京劇《文昭關》)是唱功戲,也可以說唱工戲。

    希和稀在稀少、希少;稀有、希有;稀罕、希罕;稀奇、希奇等詞中都是等價的,化學中的稀土元素也常常寫為希土元素。

    標志和標識也是兩個等價的詞。

    有些詞甚至還可以有三種等價的寫法,如耿直、梗直、鯁直;原原本本、源源本本、元元本本等等。

    這樣的例子還有許許多多,難以一一枚舉。所有這些,都是因為我們的漢語經過了幾千年的歷史發展,而且為分布在極其遼闊國土之上的眾多的人們所使用,同一個詞有不同的寫法是完全正常的現象。這是一個歷史形成的現實。文化語言工作者所能夠做到的只是把語言文字的用法整理、歸類,進行適當的規范化,便于更好地語言交流。實際上,在其他語言比如英語中,同一個詞有不同拼法也是常見的事情。

    語言文字是文化,不是技術,從而不能靠唯一的標準化來處理,退一步說,即使是技術的標準化也會留有一定的寬松度以利于技術的發展。

    我們的很多人卻不懂得這個道理。他們已經習慣于一個問題只能有一個標準答案。呆板的應試教育已經造就了一些低級的“機器腦瓜”,不知應變,不知道社會的多樣性。而這樣的教育仍然還在以極其強大的動力推進之中,這是令人擔憂的事情。

    (馮大誠教授文章發表于科學網-馮大誠博客,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12874&do=blog&id=988715)

    [編輯:亞麥]
    精彩美圖 更多 >>

    分享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6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