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上繳841億客戶備付金 第三方支付巨頭“損失”多大

    2017-07-21 10:05:36
    來源:證券時報
    責任編輯:三人目

    原標題:第三方支付機構向央行上繳客戶備付金約達841億

    曾經沉淀在第三方支付機構賬戶里,助其“以錢生錢”的客戶備付金最新規模究竟有多大,現在有了答案。

    此前,央行要求第三方支付機構自今年4月17日起按一定比例上繳備付金,而“非金融機構存款”這個9年來首次回歸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的科目顯示:今年二季度第三方支付機構向央行上繳的客戶備付金規模約為841億。

    依照該數據簡單估算,第三方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已有5200多億。

    第三方支付

    有多少備付金?

    央行公布的最新一期第三方支付牌照續展公告中顯示,目前有258張支付牌照,也就是說,有258家第三方支付公司需要上繳備付金。按規定,支付機構備付金的交存比例根據支付機構的業務類型和分類評級結果綜合來確定,最低按照備付金的10%比例上繳,最高按照24%比例上繳。

    根據繳存比例區間,記者粗略估算了一下當前第三方支付備付金總規模:如果按照最低檔10%來反推的話,那么總備付金規模大概在8410億,這是一個上限;如果按照24%來反推的話,那么總備付金規模大約為3504億元,這是一個最低值。

    也就是說,258家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客戶備付金總規模區間為3500億元~8410億元。但在實際的操作中,占據主要市場份額的幾家支付巨頭的繳存比例并不會觸發上限(如支付寶的比例是10%),所以,我們取中間值16%來測算,客戶備付金總規模約為5256億元。

    這一數據偏保守,但與實際情況不會相悖,因為去年央行三季度披露的第三方支付的備付金規模為4600億,半年時間應有正常幅度增長。

    總之,保守測算,第三方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應有5200多億。

    上繳備付金

    第三方支付損失多大?

    有心的朋友應該還記得,今年1月央行規定第三方支付機構將客戶備付金統一交存至由央行監管的指定賬戶時,有輿論稱這部分資金在銀行賬戶里產生的利息收入,占到支付機構總收入的11%。

    而我們現在終于有了依據來反推這樣的測算究竟是否靠譜。

    首先,上述841億元如果按新規出來前的規矩,它可以對接很多生息資產賺取收益。如果簡單按照1年期活期存款利率0.35%來計算,這841億元本可為支付公司帶來2.94億的收益,1個季度則是7400萬。

    可這是258家公司單季度的額外收益,市場更關注的是2家巨頭——支付寶、財付通的損失有多少。

    我們來做道數學題。根據易觀發布的2017年一季度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交易份額,支付寶占53.70%,財付通占39.41%。以這個比例來粗略估算,支付寶少掙的利息收入在4000萬左右,財付通在2900萬左右。

    當然,這是我們假設2家公司把備付金都存為活期存款來粗略估算的。這應該較為符合現實,因為基于客戶隨時贖回提取的需求,備付金的管理必然對流動性要求高,支付公司應該不會將其投資于一些長期金融資產,雖然那些資產收益比較高,但會有期限錯配風險。

    那么,實際情況如何?遺憾的是,騰訊控股的年報并未將子公司財付通的利息收入、營收、利潤單列,但其年報顯示,截至去年末,該公司利息收入主要來自銀行存款的利息收入,包括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而超過3個月的定期存款的實際利率為3.41%。

    所以,如果將財付通備付金的投向框定在與母公司一致的前提下,我們上文的測算就不會離實際情況太遠。那么,向央行上繳部分客戶備付金,2家支付巨頭大概損失的利息收入分別為4000萬、3000萬左右。

    [編輯:三人目]
    精彩美圖 更多 >>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7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 新聞備案:魯新網201653205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