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外貿一線調研行|遠銷70個國家的這朵蘑菇,正在“兩條腿走路”
提要:越來越多的外貿企業正從“單腿跳”轉向“兩條腿走路”,通過開拓國內市場來對沖國際貿易風險。然而,這一轉型并非簡單地將出口產品轉向內銷——國內外市場在消費習慣、產品標準和渠道特點上存在顯著差異,企業必須進行系統性創新。
今年2月以來,美國對華關稅不斷加碼,沖擊著全球貿易市場。在全球貿易形勢復雜多變的背景下,齊魯農企出口如何?
據海關統計,2025年一季度,山東省實現農產品出口值399.5億元,增長6.7%,創歷史同期新高,占全國農產品出口值的22.9%,繼續保持農產品出口第一大省地位。
“目前關稅對我們的影響不算很大,我們的訂單、生產、發貨基本如常。”在被問及美國加征關稅的影響時,山東七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
從最初鮮菇出口遭遇“滑鐵盧”,到如今菌棒遠銷70余國;從被動應對貿易壁壘,到主動布局全球產業鏈——七河生物的成長軌跡,恰是山東農產品外貿企業轉型升級的寫照。
在智慧工廠的顯示屏前,在海外基地的菇棚里,這家企業正用“中國智造”定義農業出口的新可能。
全球首個香菇菌棒智慧工廠
在七河生物黨委副書記張世忠看來,自主創新,推動產品質量和品質的高端化,是打開國外市場的不二法門。
“最早傳統生產模式的時候,我們是人工拌料裝袋,效率低,質量也達不到統一。”張世忠說,“由于傳統大棚容易受到外界溫濕度的影響,生產過程中控制不精準,不同批次香菇存在‘菇傘大小不均、菇腿長短不一’等品質差異。”
七河生物投資兩億元,建設了全球首個香菇菌棒智慧工廠,自主研發全自動制棒生產線,實現攪拌、裝袋、滅菌、接種等工序自動化,日產菌棒從2萬棒提升至7萬棒,效率提高4倍。通過5G物聯網系統實時調控溫濕度,使單人工管理大棚數量從4—5個增至20個,實現了全年無間斷生產。
在七河生物大數據平臺的顯示屏上,實時滾動著各個智慧工廠內不同培養棚的環境指數。“現在我們已經實現了對全生產過程的智能化管理,管理者只需要使用手機APP,就能隨時掌握生產情況,并調整生產參數,從而確保香菇的穩定生長。”張世忠說。
除此之外,七河生物與上海農科院、山東省農科院、山農大等農業科研機構和高校合作,致力于菌種研發。時至今日,已研發出了“七河2號”“七河9號”“七河3號”等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菌種,成功突破了“卡脖子”難題。2024年,七河生物自主研發的“七河3號”菌種因肉厚、生長周期短等特點,深受國際市場青睞,出口歐洲、日本的菌棒銷量同比增長20%~30%。
張世忠拿起一個蘑菇向記者展示道:“你看這個香菇,傘蓋厚實有彈性,菇腿短且出菜率高,這才是優質的產品。”通過智能化生產和菌種創新,企業不僅實現了品質標準化、高端化,更在全球市場贏得主動權——菌棒出口量占全國60%以上,產品遠銷7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銷售收入突破9億元。
“產能與質量的雙重保障,是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的底氣。”張世忠說。從傳統大棚到智慧工廠,從技術引進到自主創新,七河生物以“中國芯”菌種和智能化生產,為中國農業“走出去”提供了鮮活樣本。
把蘑菇種到海外
二十年前的一個夏天,七河生物的一批香菇正準備漂洋過海。這批鮮菇采用傳統冷藏運輸,目標是韓國市場。然而,由于運輸途中遭遇高溫,加上企業經驗不足,當集裝箱抵達港口時,里面的香菇已經變質發臭,整批貨物不得不銷毀。
“那次損失讓我們意識到,單純依靠鮮菇出口風險太大。”張世忠回憶道。當時,保鮮技術、運輸成本、關稅政策等問題讓中國香菇的海外之路舉步維艱。
痛定思痛,七河生物開始探索新的出海模式。經過反復試驗,他們發現了一個突破口:菌棒出口。
香菇的生長分為兩個階段——菌絲培養和出菇。菌棒(已接種菌絲的培養料)在穩定環境下可長期儲存,運輸風險遠低于鮮菇。于是,企業調整策略:在國內完成菌棒生產,出口至目標國后,在當地基地控制出菇,新鮮香菇直接供應市場。
這一模式很快顯現優勢:菌棒運輸不受溫度劇烈波動影響,海外出菇后直接銷售,確保鮮度;海外基地生產的香菇被視為“本地產品”,突破了海內外貿易壁壘;相比整菇出口,菌棒運輸體積小、重量輕,物流費用大幅降低。
目前,公司先后在韓國、美國、日本、波蘭、西班牙等設立了9個全資子公司和10個生產基地,年生產香菇菌棒1.5億棒,香菇2億斤。“香菇在海外的價格比較高,同時國外對香菇的營養價值非常認可,又把香菇叫做‘亞洲珍稀菇’。但像是歐美等地,他們是不懂出菇技術的,因此我們會在國內培養技術人員輸送到海外去,既解決了海外生產難題,又促進就業。”張世忠說,至少要一年半的時間才能培養出一名成熟的技術員,而七河生物對人才的需求又比較大,他們源源不斷培養人才隊伍。
這種模式不僅讓七河生物的國外生產基地成為地地道道的該國本土企業,在當地享受很多的便利,同時也較好地解決了出口農產品保鮮難技術壁壘嚴、價格不占優勢等問題。
“這種‘前段技術控制+終端本地融合’的出海模式,在當下國際形勢巨變,貿易保護主義不斷加重的環境下,對我們企業能夠保持正常的生產活動起到的作用愈發顯著。”張世忠說。
小蘑菇“兩條腿”走路
記者調研時發現,越來越多的外貿企業正從“單腿跳”轉向“兩條腿走路”,通過開拓國內市場來對沖國際貿易風險。然而,這一轉型并非簡單地將出口產品轉向內銷——國內外市場在消費習慣、產品標準和渠道特點上存在顯著差異,企業必須進行系統性創新。
七河生物敏銳地捕捉到國內消費升級趨勢,將原本用于出口的菌棒進行“消費場景再造”:直接將長著蘑菇的菌棒直接搬進盒馬、大潤發等中高端超市,讓消費者帶回家自己培育、現摘現吃。這種模式不僅保證了食材的新鮮度,還增加了種植樂趣和互動體驗,成功打開了中高端消費市場。
濰坊盛安食品有限公司則利用了國內的渠道資源,他們主動與魯商集團、京東、麥德龍等國內主流渠道建立合作,打造“出口轉內銷直通車”,實現從供應鏈到終端銷售的全鏈路協同,全面提升市場響應速度與終端觸達效率。“前段時間,魯商集團將我們的產品帶到‘好品山東 優特農品’上海展銷推介會上推薦,540份商品2天內一售而空,取得了長三角市場拓展的開門紅。”濰坊盛安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康說。
面對國際市場波動,濟南萬鑫食品有限公司在鞏固銀座、大潤發等傳統商超渠道的加速布局新零售賽道:與美團、美菜等線上平臺達成相關合作。
“這條年產8000噸的凈菜生產線,是我們搶抓預制菜風口的重要布局。”濟南萬鑫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韓明森介紹,項目投產后預計年新增產值超2000萬元,產品直供餐飲企業和電商平臺,“從毛菜加工到即食凈菜,產業鏈延伸讓我們在逆境中找到了新增長點。”
數據顯示,其保鮮系列產品國內銷售額占比已從之前的20%躍升至40%,線上線下融合的銷售網絡覆蓋全省并輻射周邊省份。
(大眾新聞記者 王瑛琪 劉姝彤 廖寧 李廣寅)
[來源:大眾新聞客戶端 編輯:李源菁]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