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碼頭船舶運來送往海灣集團“滿負荷”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楊光
“五一”假期期間,海灣集團2000余名職工奮戰在生產一線。無論是在董家口園區,還是新河園區,到處是一派繁忙景象。
5月3日凌晨,夜幕還未散去,董家口園區金屬裝置塔林聳立、燈光璀璨。海灣化學氯堿廠電解工段甲班班長梁啟源早已背好應急包,手持測溫儀和手電筒,開始了當日的第一輪巡檢。盡管與這些設備打交道已經近10年了,梁啟源早已摸透了每一臺電解槽的習性,但巡檢過程中,他依然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時而駐足觀察儀表參數和溢流管的溢流情況,時而彎腰檢查電解槽是否存在跑冒滴漏。
“再過不到十天,生產線上最早投用的一批電解槽使用年限將達到9年,遠超4年期限理論值,這在國內外同類企業中并不常見。”梁啟源介紹,“海灣集團的燒堿產品采用行業最先進的改進型‘零極距離子膜電解技術’,通過降低電解槽陰極側溶液電壓降,達到節能降耗的效果。不僅裝置運行穩定,而且還實現了燒堿產品關鍵指標持續領先,已連續4年獲評工業和信息化部能效燒堿‘領跑者’第一名。”
董家口港海灣港務的碼頭依然船來船往。自4月30日“哈夫尼綠松石”輪靠泊算起,海灣港務職工已連續奮戰了53個小時,成功完成2萬余噸液體燒堿的裝船任務。剛剛送走奔赴沙特朱拜勒港的“哈夫尼綠松石”輪,裝載著4900噸乙烯的“宏利”輪又傳來提前到港的消息。值班長王路興立即分配任務,接卸工作有序展開。技術骨干畢高陽穿過管廊逐一復核每個閥門的狀態?,F場調度員李連旺手持定位旗與船方協調定位帶纜,25毫米粗的纜繩在絞盤機轟鳴中蛇形游動。“左舷二纜松兩米。”“后樁收緊三十公分。”在海灣港務現場操作人員精準指揮下,僅僅用時18分鐘,“宏利”輪便完成靠泊,開啟接卸作業模式。
在新河園區,海灣精化硅膠廠中控操作工高清乾全神貫注盯著面前的顯示屏,上面跳動的數字實時呈現著10組反應釜內的“微觀世界”。“2號釜pH值波動0.3個單位,需要啟動干預措施。”他迅速在虛擬鍵盤上敲擊,三套聯動參數即刻調整完畢。這個“五一”假期,他和團隊要完成72小時連續生產測試,哪怕是0.1℃的溫差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連續生產測試容不得半點馬虎,必須確保工作零失誤零差錯。數字化的生產系統讓我們可以更直觀、高效地掌握生產裝置的運行情況。”高清乾表示,“節日期間,我們更要堅守好自己的崗位,要確保生產線平穩運轉。”
“五一”假期期間,海灣集團生產裝置保持“滿負荷”運行。截至5月3日,海灣集團共生產產品近4萬噸;靠泊作業3船次,吞吐量完成3.6萬余噸;處置醫廢和危廢近千噸。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趙曉珊]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