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記者從即墨市金口中心社區了解到,位于該鎮的省級歷史文化古鎮金口鎮李家周疃村,正在恢復300年前的“李秉和莊園”舊貌。據介紹,莊園占地150畝,是我省僅次于“牟氏莊園”的第二大莊園,李秉和家族擁有的財富在清朝至民國時期在省內一直排名第二。待施工結束,“李秉和莊園”年內將供市民參觀游覽,以全新的面貌向世人展示歷史文化。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 記者 楊海濤
300年前莊園原貌修葺
李秉和莊園位于即墨市城東北30公里的金口鎮李家周疃村,是清朝乾隆十五年由即墨富商李秉和一手創建的,距今有近300年的歷史。整個莊園占地總面積為150畝,莊園的城墻周長約1.5公里,并按地形分別筑有四個炮臺,城墻外設有壕溝,常年積水,吊橋懸空,大有堡壘之勢。莊園城墻開南、北、東三個城門,其式樣均仿即墨縣城的古城樓設計建造。
村里的老人和金口中心社區文化站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解放前后和文革時期,這座莊園遭到傷筋動骨的破壞,此后便成了荒園。2014年7月份,被列為青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李秉和莊園的修復工程開工。記者看到,莊園內的一些古瓦房建筑已經更換了新的房梁和立柱,根據計劃,這座莊園年內將向市民游客開放,展示悠久的即墨商賈文化。
山東半島財富排行第二
據介紹,李秉和家族是清朝中、晚期至民國期間我市境內最大的富戶,曾擁有土地3萬畝,山巒、灘涂5萬畝,在山東半島財富排行第二,第一為棲霞的牟家。從莊園北門進入,一條長達270米的大街將李秉和莊園分成東、西兩宅。東宅有房180余間;西宅有房140余間。東宅臨城墻一面為菜園,西宅臨城墻一面為花園。兩宅的中間為主建筑,設有議事廳、宴客廳,其建筑設計富麗堂皇。莊園里,有較強的護園武裝。抗戰前,該莊園有長槍60支、土炮20多門,按炮的口徑分別賦以“大將軍”、“二將軍”、“九節龍”等各種雅號。當時的李家擁有男女傭人、丫環侍女等三四十人。
熟讀《論語》成就富賈
據記載 ,李秉和祖上是一游弋四方的木匠,李秉和從父親手里繼承的不過一副木匠工具,但卻建造了當時即墨地區最大的莊園。李秉和的田地涉及即墨、平度、萊陽等多個縣市,并在全國各大城市開設一百二十家“春”字號商鋪,號稱“一百二十春”。從白手起家,到富甲一方,并前后綿延一百多年,李秉和以及他的繼承者李振贏、李葆初等的人生傳奇確實值得人們關注。
據史料記載,李秉和創業之前,因為被一家官宦人家看中,成了這家少爺的伴讀,因此李秉和雖是出身貧民,卻熟讀《論語》等古典書籍。他的經商之道是:做生意除了考慮贏利和風險外,還要考慮生意是否損人利己,只有對民眾有益的生意,他才用心去做。李秉和把自己讀過的典籍還有自己寫下的經商感悟都一一傳給了兒子,最后傳到了曾孫李葆初手中。李葆初也是逢災必賑。雖然每遇災年,莊園的錢物損失以數千萬計,但莊園卻贏得了周邊百姓的一致稱贊。
商號所有權經營權分開
李氏莊園還開設有一百多家遍及全國各大城市的商號,李氏莊園分為東、西兩堂,西堂對商鋪有所有權,經營權都由東堂大掌柜掌握,類似現代企業的總經理。各大城市的商號,也都有分店的大掌柜,類似于現在的地區經理。
“富不過三代”,但從李秉和到李培倫,又到李振瀛,再到李葆初,莊園經濟延續四代,時間長達一個多世紀。李秉和從《論語》獲益匪淺,所以他在臨終之時,一再強調后代“要好好讀《論語》。 ”但李葆初的后代中,或者不讀書而有勇無謀,或者死讀書成了書呆子,被李葆初寄予厚望的三子李丹甫,雖然進過洋學堂,還在省財政廳做過事,但卻陷于個人私欲,害兄欺弟,終于引發家族內訌,把李氏莊園帶上了衰敗之路。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