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青島漁業:“耕”深海,“牧”遠洋
全市注冊遠洋漁業公司31家,預計2018年捕撈產值17億元;加強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建設“藍色糧倉”;發展新型海洋牧場,崛起漁業“新六產”
青島,因海而生、向海而興,海洋漁業的發展在供給側改革和新舊動能轉換進程中不斷顯現新的生機與活力。
上世紀八十年代,青島最早開始部署海洋生物資源增殖放流;
2009年,開始規模性建設人工魚礁,發展海洋牧場;
2012年9月,青島市政府出臺 《關于加快遠洋漁業發展的意見》,著力發展遠洋漁業;
2014年,出臺《關于加快建設藍色糧倉的實施意見》,建設藍色糧倉;
……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在全球漁業產業轉型、格局調整的新階段,青島海洋漁業尤其是現代漁業產業體系逐漸脈絡清晰。
培育壯大現代化遠洋漁業企業,促進捕撈、加工、物流業相互融合和一體化發展,打造一批我國遠洋漁業知名企業和產品品牌,推動漁業“新六產”崛起……青島海洋漁業的一系列改革發展不僅豐富了全市水產品供給、促進漁民增收,更推動了漁業國際交流合作和水產品貿易,讓耕海牧漁的新歌愈發響亮、動聽。
轉型升級,打造現代漁業體系
今年8月底,青島魯海豐集團的新型遠洋漁船鳴笛起航,前往印度洋毛里求斯海域進行遠洋捕撈。至此,青島遠洋漁業的身影遍及四大洋,也為青島市民的“魚盤子”畫就了一幅“世界地圖”。
截至目前,青島已經有10家企業與12個國家建立合作項目,全市注冊遠洋漁業公司31家,批建遠洋漁船165艘,其中正在作業漁船118艘,已批在建待建漁船47艘。今年1月到7月,遠洋漁業產量7.86萬噸,同比增加3.4%。計劃2018年全市作業遠洋漁船總數達到120艘,年捕撈產值達17億元。
而這個數據,是五年前的50倍。
作為我國遠洋漁業的早期開拓者之一,青島捕撈船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曾到西非岡比亞海域撒下我省遠洋捕撈第一網。但在隨后的漁業轉型中,青島漁船的更新換代速度放慢,錯過了遠洋漁業快速發展的機會。隨著近海漁業資源的減少,這種遠洋漁業的短板讓全市漁業產業發展力不從心。
2012年,青島市海洋與漁業局完成《關于青島市發展遠洋漁業的調研報告》,編制《青島市遠洋漁業發展規劃》。同年,遠洋漁業發展被列入《青島市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并由市政府下發《關于加快遠洋漁業發展的意見》,明確到“十二五”末,全市遠洋漁船總數達到100艘,遠洋漁業年產量超過3萬噸。青島財政還專門設立遠洋漁業發展專項扶持資金,對新建或購買遠洋漁船進行補貼,補助金額最高不超過500萬元。
遠洋大船鳴笛起航、駛向“深藍”,近海低效能小船則偃旗息鼓,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自2015年起,青島市啟動漁船減船轉產五年計劃,逐步降低捕撈強度,緩解了捕撈強度過大與近海漁業資源相對不足之間的矛盾,引導捕撈漁民轉產轉業,力爭至2019年底,全市壓減海洋捕撈機動漁船567艘,總功率數壓減19585.70千瓦。
至此,青島市用堅定發展遠洋漁業的決心,勾勒出一幅脈絡清晰的現代漁業發展路線圖。遠洋漁業劣勢局面逐步被改變,現代漁業產業體系逐漸清晰起來。一批實力較強、管理規范和信譽度高的遠洋漁業企業蓬勃發展,大洋性漁業、過洋性漁業、季節性遠洋漁業被重新優化布局,漁業供給側改革不斷推進,市民的菜籃子也越來越豐富。
深耕海洋,建設“藍色糧倉”
今年中秋節前后,嶗山王哥莊街道的會場碼頭格外熱鬧。老漁民姜兆平剛把裝滿肥美蟹子的漁筐從漁船上卸下來,身邊就圍起一圈“搶鮮”的市民叫嚷著要“包圓”。姜兆平咧著嘴笑個不停,“我們漁民靠海吃飯,漁獲多了,腰包鼓了,心里自然高興!”
跟漁船打了四十年交道,姜兆平對大海常存感恩,尤其難忘二十年前出海撒網幾無收獲的日子。“那時候,對大??偸且晃兜剡^度索取,導致海洋漁業資源急劇萎縮。近海海域的漁獲幾近滅絕。但所幸,有增殖放流和封海休漁的政策呵護,這片讓我們賴以生存的大海得以‘起死回生’,也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藍色糧倉’。”
海洋饋贈豐富,但需取之有道。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青島開始實施漁業資源修復工程,開展增殖放流。2014年,出臺《關于加快建設藍色糧倉的實施意見》,編制了藍色糧倉建設規劃,全力推進藍色糧倉建設。加強水產原種保護和良種研發培育,做大做強蝦蟹類、魚類、海參、鮑魚等優勢主導品種,大力推進省級以上原良種場建設。專門編制《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合理劃定養殖區域、明確養殖容量和品種,積極發展抗風浪網箱、底播增殖、貝藻間養等生態高效養殖模式,發展科學養殖。
在膠州灣、鰲山灣、嶗山灣等重點海域,加大對蝦、三疣梭子蟹、牙鲆、梭魚、六線魚等優勢水產苗種放流力度。截至目前,全市已投入資金1.8億余元,累計放流苗種103億單位,投入產出比達到1:5。通過礁區建設和增殖放流相結合,加快改善水域生態環境和恢復漁業資源,有效提高了海洋牧場綜合產出效益。連續多年開展了海洋生物資源增殖放流公益活動,社會廣泛關注,市民積極參與,近三年共有40多家企業、近700名市民認捐放流苗種277萬元,增殖放流公益活動的社會影響力和公眾參與度明顯提升。這些舉措讓海洋生態得以極大恢復,海洋生物資源得以養護,“藍色糧倉”的宏圖逐漸成真。
與此同時,域外“藍色糧倉”建設也已布局落子。馬來西亞漁業產業園等海外綜合性漁業基地正在積極推進建設,這對于漁業“走出去”,開展海外養殖、捕撈、加工、經貿等領域對外交流合作意義重大。在董家口經濟區,投資超過百億元的中國國際(北方)水產品交易中心和冷鏈物流基地項目也已完成一期工程主體施工。作為國際遠洋產業園主體項目,該基地建成后將成為東北亞最大的冷庫群,可停靠8000噸級漁船,形成千億級產業鏈,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國際水產品交易中心和東北亞重要的國際水產品交易中心之一。
產業融合,發展漁業“新六產”
在現代漁業轉型的進程中,青島不斷推進產業融合,積極建設海洋牧場,拓展休閑海釣、海島漁業、漁港經濟等新模式、新產業、新業態,大力推進生態良好、效益提升、產業融合、動能轉換的新型漁業產業發展。
1981年,中科院資深院士曾呈奎提出的“海洋農牧化”在青島的發展已經漸入佳境。自2009年開始,青島規模性建設人工魚礁,發展海洋牧場,目前在建11處海洋牧場區,總面積5890公頃,共投放礁體222多萬空方。其中6處被評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3處被認定為省級休閑海釣基地,9處被認定為省級休閑海釣場。
“海洋牧場建設,成為漁業資源修復工程的載體,不僅能加快改善水域生態環境和恢復漁業資源,更是發展休閑漁業、促進漁業產業融合,實現漁業‘新六產’的一個優秀載體。”青島市海洋與漁業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
以國家級海洋牧場建設為平臺,以“礁、魚、船、岸、服”五要素為配套,升級版的海洋牧場不僅集合了多功能平臺、觀測監控預警、岸基服務配套,更是集垂釣、體驗、觀光、美食、科普等多功能于一身。以此為基礎,創建國家級休閑漁業示范基地11處,新創2個國家級示范性漁業文化節慶,樹立起青島的“漁夫垂釣”海釣品牌,成為青島海上旅游新的吸引點。
除此之外,依托適宜海島,綜合生態保護、底播增殖、海洋牧場開發等功能,青島市也正在建設新型海島漁業創新試驗區。并且將漁港建設與美麗鄉村建設結合,加快傳統漁港改造、擴容、升級,完善現有漁港配套設施,提高漁港避風和綜合服務能力,建設配置科學、布局合理、配套完善、功能齊全的新型漁港體系,以積米崖、沙子口等國家級中心漁港為依托,拓展漁港功能,規劃建設集文化、休閑、娛樂、餐飲、商業于一體的“漁人碼頭”,繁榮漁區城鎮經濟。而全球第二大水產貿易展覽會——中國國際漁業博覽會連續四年在青島舉辦,吸引了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商來青參會,也讓青島漁業的品牌更加響亮。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芃芃]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