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使用率逐漸降低 島城部分網點ATM機被裁撤
提起ATM機,大家都很熟悉,很長一段時間,大家都習慣通過它來存取款,可是問您一個問題,您有多長時間沒使用過ATM機了呢?隨著手機支付的興起,如今ATM機的使用率也逐漸降低,島城一些網點的ATM機甚至已經被裁撤。
市民王先生家住市南區寧夏路,以前他都是在小區一家農行24小時自助銀行存取款,不過前兩天他卻發現,這家自助銀行已經是鐵將軍大門,不再營業了。
這家24小時銀行門口貼著一張通知,上面寫道:因為業務調整,里面三臺自助取款機從3月14日起停止使用,而這也并非是中國農業銀行青島分行第一次裁撤自動取款機。
農行青島分行個人金融部工作人員李思宏介紹,農行根據自助設備的布局,進行了調整,對部分低效設備,交易量少的設備,進行了下線關停。
除了裁撤部分24小時自助銀行網點之外,有的網點則是減少了自動取款機的數量。位于福州南路的這家中國建設銀行網點,原本有三臺ATM機,今年年年初裝修之后,縮減為兩臺。青島銀聯提供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7年年底,島城共有ATM機8333臺,同比減少了14.13%。對于裁撤原因,銀行的工作人員坦言,主要是ATM機的使用量在下降。
建行青島福州南路支行副行長李全祥說,我們有一個統計,我們有三臺機器,日均使用量是240人次,2016年日均是190人次,到了2017年就到了150筆以下了。
1967年,第一臺ATM機出現之后,它就以方便、省時的特點備受各大銀行青睞,不過隨著移動支付的盛行,ATM機曾經的優勢不再。采訪過程中,記者發現,由于手機支付隨時隨地可以完成,不少市民使用ATM機的頻率已經大大下降,有的甚至兩三個月沒用過了。
雖然使用率逐年下降,然而成本卻一直居高不下,除了幾萬元的設備購置成本,每年光維護、清機一臺機器就要幾萬塊錢,如果自助機放在商場里,每年還要交一到兩萬元不等的場地租賃費。
李全祥說,設備大概在八到十萬,每一年的維護成本大概在四五萬,人工費、還有清機的費用,每一臺機器每一年大概是兩萬多塊錢的清機費用,日成交量達不到80筆就會被認定為低效。
使用率低,每年還要支付不小的成本,裁撤就成了必然選擇。那么,這些為我們提供了多年方便的ATM機是否會就此消失呢?如果不會,它們的出路又在哪里?我們繼續來看記者的調查。
據了解,在青島,銀行大規模鋪設自助機始于2008年,那時,銀行服務等待時間長、效率低,成為投訴熱點,自助渠道因具有成本低、服務時間長、效率高等優點,被視為提升服務效率的最佳途徑。有業內人士認為,如今部分自助機被裁撤并非銀行不再重視自助取款業務,而是由原來的跑馬圈地式鋪設ATM機,變成了現在的精準投放。
招商銀行青島分行工作人員倪宇介紹,主要是根據客戶的分布和使用習慣,進行了大數據精準分析,主要向大型新型的商圈,新型園區,以及公眾聚集的學校加大力度投放。
為了留住客戶,各大銀行也開始對ATM機進行智能化改造。去年,青島農行和招商銀行青島分行率先試水“刷臉ATM機”。和普通ATM機不同,這臺取款機的攝像頭更加智能,它可以通過檢測活體的攝像頭技術,并抓取客戶的生物特征,與后臺數據庫進行對比,從而確定是否提供取款服務。這樣一來,顧客無需銀行卡,也能取款。
除了讓ATM機更“聰明”之外,有的銀行則希望通過提供多元服務的方式,來留住客戶,像建行就推出了二維碼取款功能,青島農商行推出了ATM機購買火車票功能。
這些改變是否能夠拯救ATM機,還有待時間的檢驗。不過有專家認為,雖然現在“無現金”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但現金在短時間內不可能完全消失。這就意味著,有些人群仍然需要ATM機,特別是對于老人和弱勢群體而言,他們需要更加“聰明”的ATM機。
青島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呂學梁介紹,當有新的業務和新的科技的時候會慢慢被取代,但是被取代的速度取決于銀行業務自身的發展,以及客戶對新技術新業務的接受程度。近幾年不會被完全取代,因為有一些客戶對新的業務和服務不熟悉。
[編輯:芃芃]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