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茅臺躋身A股“前十”,是中國制造的驕傲
股市是經濟晴雨表。近來中國股市最熱鬧的話題,莫過于“一瓶酒”。貴州茅臺反復突破眾人預期,繼年初超過帝亞吉歐成為全球烈酒企業第一市值之后,又于6月超過中石化,近日則突破7000億元大關,成為A股“前十”中唯一的快銷品企業。
10月19日,白酒股受到市場資金的強烈關注,白酒股集體上揚,貴州茅臺午后漲幅進一步擴大,大漲逾3%,股價突破580元整數關口,刷新歷史新高,總市值逼近7300億。
當然,單純用A股市值來對比上市公司,是有失公允的。就茅臺和中石化而言,后者的營業總收入和凈利潤,都是前者數倍,雙方并不在一個數量級上。A股市值所反映出來的,并非公司體量,而是投資者的偏好。用經濟學名詞來表述,就是“價格”與“價值”的差異。
相較而言,茅臺市值躋身A股十強榜,所呈現的深意,比茅臺市值超過中石化更值得關注。
這是奇妙的觀感:美國本土上市公司十強榜中,有IT業明星如蘋果、谷歌、微軟等,有零售巨擘沃爾瑪,有制造業的通用電氣,也有金融企業如伯克希爾·哈撒韋……而中國股市十強榜上,除開兩桶油,幾乎清一色為金融股。茅臺躋身其間,分外搶眼。
如此對比盡管片面,還是能夠部分反映出中國經濟結構仍有待優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A股十強榜的構成,充分體現出這種不平衡和不充分。
茅臺率先打破這種不平衡不充分。兼具民族傳統產業和國有企業雙重角色,茅臺成功把自己變成了民眾追捧的日常消費品。實際上,“八項規定”實施5年來,茅臺的公款銷售降到幾乎為零(僅有極少外事活動采購),市場結構更加合理,市場基礎更加牢固。換言之,茅臺在A股TOP10的地位,是市場賦予的,是消費者賦予的。
上市公司類型構成,折射著投資驅動、消費驅動和出口貿易驅動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各自所占據的體量。隨著中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的大幅提高,相信A股十強榜會呈現出更豐富的企業類型。
找出茅臺躋身十強榜的成功路徑,對其他企業相信會有強烈的借鑒。
茅臺已經證明,非金融和能源企業,同樣可以通過市場的巨大成功,獲得資金追捧。有沒有可能復制茅臺的A股奇跡呢?
就市場影響力而言,老干媽辣醬和華為手機都是各自領域無可質疑的行業領袖,似可與茅臺一較短長,遺憾的是,這兩家企業都沒有選擇上市。阿里巴巴和騰訊則沒有選擇A股。短時間內,要在A股找到第二個“茅臺”,并不容易。
要成為第二個“茅臺”,必須要在制造工藝和品質上達到無可挑戰的高度,必須要在全球市場形成獨一無二的影響力,必須要在產品研發和企業文化等軟實力上構筑無從挑戰的藩籬,三者缺一不可,才有可能從眼前的“投資驅動型經濟”中脫穎而出。
中國需要張揚創新精神,培育更多可與茅臺齊飛的、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企業家精神的核心,正在于創新。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個關鍵詞出現在十九大報告中,并被視為實現中國夢的基礎要素,可見其非同尋常的分量。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中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經濟質量優勢。
顯然,“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目標,直指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企業界對此迅速而熱烈地回應,或是線上線下資源整合,或是管理模式變革,或是強化供應鏈技術優勢,或是融入大數據推動工業4.0……中國制造厚積多時,正醞釀一場嘆為觀止的歷史性變革。
茅臺市值的快速增長,反映出中國制造正由量變轉為質變,也反映出民眾和投資者對創新、創造的巨大期望。創新不僅僅是“黑科技”的匪夷所思,傳統產業的脫胎換骨往往蘊含更可觀的社會價值。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在新時代的入口處,中國企業家當有更高更遠的自我期許,為民眾提供更富享受的“買買買”。
金 浩
[編輯:乒乓]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