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山東舊產能華麗轉型 工業遺產“跨界”美食圈

    2017-10-25 09:05:58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芃芃

    原標題:山東舊產能華麗轉型 多處工業遺產“跨界”美食圈

    山東舊產能華麗轉型多處工業遺產“跨界”美食圈

    圖為山東建筑大學的“火車餐廳”,吸引校內外的“吃貨”去一探究竟。資料圖  

    綠皮火車里端出“八大菜系”,地下礦井中飄出咖啡香味,陶瓷生產線烤出巨型披薩……山東多處工業遺產“跨界”美食圈成網紅,在經濟社會變革中巧妙保留了時代記憶。

    圖為山東建筑大學的“火車餐廳”,源自退役的車廂和車頭。資料圖

    圖為山東建筑大學的“火車餐廳”,源自退役的車廂和車頭。資料圖

    山東建筑大學的“火車餐廳”近日在社交媒體走紅。該餐廳由建設型蒸汽機車頭、東風5610綠皮火車、“齊魯號”雙層火車等退役火車部件組成,永久停放在校園。羊肉泡饃、過橋米線、鴨血粉絲湯等中國各地風味美食云集車廂,使之成為“網紅”食堂。

    圖為淄博1954陶瓷文化創意園局部,舊廠房的滄桑感依稀可見。資料圖

    圖為淄博1954陶瓷文化創意園局部,舊廠房的滄桑感依稀可見。資料圖

    山東建筑大學齊魯建筑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姜波24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他曾參與火車餐廳的保護和再利用工作,退役火車是有價值的工業遺產,山東是中國鐵路交通發展最早的省份之一,“火車餐廳”的部件源自地方捐贈,該校團隊將其改造為餐廳,增建更富年代感的站臺,并在附近建立火車歷史博物館,吸引年輕一代了解中國鐵路發展史,達到傳承工業文化的意義。

    圖為在老窖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西餐廳,可以烤出17米長的披薩。資料圖

    圖為在老窖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西餐廳,可以烤出17米長的披薩。資料圖

    在經濟社會變革中,保護和再利用工業遺產已在山東蔚然成風。破產于20世紀90年代的淄博瓷廠,2017年以“1954陶瓷文化創意園”的名義重生。老窖爐變成了西餐廳,能烤出17米長的披薩招待食客;車間成了創意陶瓷博物館,講述中國陶瓷工業發展史。曾就職于淄博瓷廠的任峰牽頭對老廠房重新定位,邀請臺灣、德國等地設計師駐扎廠區,進行改造創新。

    “博物館+美食”漸成山東工業遺產舊貌換新顏的標配。具有200余年開采史的濰坊坊子煤礦,如今也建起坊子炭礦博物館。自2013年起經營坊子煤礦的公司面對環保理念增強、煤炭價格走低等現實狀況,順應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大潮,發展文化產業。地下175米的礦井變為旅游路線,通過工業遺存展示中國自清末至今的煤礦開采史。以“品味不一樣的感覺”為標語的“礦井咖啡廳”讓游客停下腳步,品味醇香咖啡的同時,也品味這座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的地下工廠。

    對此類現象,姜波認為,山東是工業大省,煤礦、陶瓷、鋼鐵等工業企業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做出過突出貢獻,它們雖在社會轉型、資源枯竭等形勢下宣告破產,但卻是山東近現代發展生產和生活的記憶載體。當前化解過剩產能、調整產業結構的步伐加快,挽救工業遺產勢在必行。

    姜波說,目前,英、德等國的部分工業遺產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而工業資源豐富的山東對工業遺存的保護還不夠,面粉廠、銅元局、造紙廠等工業遺存已消失,面對如剛剛停產、載著建國以來三代人記憶的濟南鋼鐵廠等遺存,應盡快挽救,避免工業文化流失。(曾潔 李欣)

    [編輯:芃芃]
    精彩美圖 更多 >>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7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 新聞備案:魯新網201653205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