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青島多家博物館面臨困境 探索新路增強吸引力

    2017-05-18 07:29:17
    來源:青島早報
    責任編輯:亞麥

    原標題:多家博物館面臨資金和發展困境 大膽創新探索新路成為博物館經營者們的共同選擇

    博物館集中反映一個地區歷史、文化、政治、經濟風貌,是保護、研究和展示文化的場館。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逐漸熱衷于較為高端的藝術文化所帶來的美的享受,全國各地博物館出現了參觀人數劇增的情況,有些地區甚至出現擠爆展館的現象。

    5·18“國際博物館日”來臨之際,記者探訪了青島市博物館、青島市漢畫像磚博物館、青島茜文歐洲藝術博物館等幾家或公立或民營不同性質的博物館,關注它們的現狀和未來發展前景。

    [現狀]

    增強觀眾互動式體驗

    青島有近百家公立、民營的文博場館,作為為公眾提供歷史文化、教育、欣賞的場館,多數場館都在履行著服務大眾的職責。這其中,首當其沖的就是青島市博物館,作為市級博物館,它最能反映我市的悠久歷史和城市發展,如今,市博物館每年舉辦百余場的展覽、活動,吸引全國的觀眾到館參觀體驗。青島市博物館副館長趙好說,“以前,市博物館是以展覽形式為主的單項靜態服務?,F在是依托展覽,集教育、收藏、研究功能為一體的全方位動態服務,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作用,讓更多人愿意走進博物館。 ”

    “從2008年博物館實施免費對外開放以來,觀眾人數每年都是平穩地微上升,但是離我們的預期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趙好表示,為了吸引更多觀眾,青島市博物館也做出了一系列的舉措,首先是開啟了“展覽+”模式,以展覽為主體,將征集、收藏、研究、展示和推廣等博物館業務工作進行有機整合,使其產生“雪球效應”;其次,豐富展覽的同時加入了一些高科技手段,比如,利用互聯網導覽、電子講解等。此外,“除了讓觀眾走進來,我們還嘗試走出去,‘博傳萬家活動’先后走進了社區、學校和軍營,增添了讓更多人了解博物館的渠道。 ”趙好說。

    今年年初正式對外開放的青島市漢畫像磚博物館,展示了一千多塊極具歷史價值的漢畫像磚,博物館創始人、中國漢畫像磚收藏第一人張新寬向記者介紹,經過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國漢畫像磚博物館的館藏漢畫像磚,在全國已達到了三個第一:一是漢畫像磚收藏數量全國第一;二是成規模、成系列的精品磚全國第一;三是藏品來源地域范圍之廣全國第一。張新寬表示,作為一家具有民辦公助模式的民營博物館,特點就是政府搭臺,藏家管理,市場化運營,社會力量進入,“為了吸引觀眾走進博物館,除了展示全國規模最大的漢畫像磚,我們還定期舉辦講座,讓觀眾體驗拓片技術、制作漢畫像磚,使博物館的參與性、互動性更強。 ”張新寬說。

    作為一家西洋藝術博物館,青島茜文歐洲藝術博物館坐落在仰口風景區附近多少有些讓人不可思議,博物館建筑面積雖然只有500多平方米,藏品種類卻非常豐富,主要涵蓋歐洲家具、瓷器、餐具、首飾、郵票、明信片等方面,全面展示了19世紀至20世紀初歐洲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狀況。旅歐17年的鄧茜文就是這家博物館的館長,“一個民族的文化成就,不僅屬于這個民族,而且屬于這個世界。 ”懷著這份濃厚的情懷,長在青島的鄧茜文決定在青島創建一所博物館,“青島賦予了我對藝術的喜愛和對藝術的執著追求,旅歐經歷讓我了解了世界的文化,創建博物館是用我收藏的藝術品,讓觀眾近距離來感受和領悟分享歐洲藝術文化的存在。 ”

    [困境]

    人財兩拮據 發展受限制

    客觀地說,青島市博物館相比10年前,無論是設施還是展覽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也有越來越多的觀眾開始走進博物館,享受到博物館帶來的服務。但是與國內某些同級別的博物館相比,青島市博物館的差距還是很明顯的,趙好表示,目前博物館確實面臨許多困難,“首先是人才方面,博物館人員構成是高層次專業人才,館里雖然每年都招研究生以上學歷的人才,可是大多都是理論知識比較好,但實踐操作還需要摸索和提高。博物館傳承是關鍵,許多老職工面臨退休,怎樣以舊帶新是我們面臨的問題,目前文物修復、鑒定等人才都是缺失的。其次是經費,國家雖然加大了文化投入力度,但對我們來說還遠遠不夠,像蘇州、深圳、大連等同類級別博物館,都有展覽專項經費,但我們沒有,這就導致許多精品展和國際大展無法引進,我們現在大部分展覽是經過館藏文物交換,進行交流展。最后就是博物館的軟硬件設施不夠先進,展廳面積比較小,限制了一些大規模展覽,博物館2008年改建過,但博物館改造周期應該是5-6年。說到底,還是缺少資金。 ”

    公辦有公辦的難,民辦也有民辦的苦,張新寬表示青島漢畫像磚博物館雖然借助民辦公助的模式,得到了政府很大的資金支持,但博物館也同樣面臨許多困難,“博物館剛開館,缺少經營模式和經驗,需要在摸索中發展,同樣,團隊也是剛組建,人員不夠優化,這些都需要逐步完善。另外,缺少資金投入,博物館的宣傳、市場開發、生產衍生品等都需要資金。 ”

    為了創建茜文歐洲藝術博物館,鄧茜文用盡了所有積蓄,“展廳裝修、房屋租金、人員工資等,這都需要資金,我們也是公益博物館,免費對外開放,希望能夠得到政府的幫襯。另外,當初選址在鄉村,是覺得城市和鄉村生活的節奏在拉近,鄉村在更大程度上更需要多了解一些國外文明的知識,可是,怎樣吸引觀眾走進博物館,需要我們慢慢地培養。由于空間限制,導致許多藏品無法陳列展示也是我們需要改進的地方。 ”

    探索新路增強吸引力

    雖然,各家博物館都面臨不同的困難,但是,記者采訪的每位館長都對未來充滿信心。趙好表示,市博物館正在向好的方向健康發展,活動越來越豐富,展覽越來越深入。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方針的提出,博物館的交流也會增加,“我們要增進文化交流層面,讓觀眾走進博物館,了解異域文化。我們還會增加更多文化產品,讓展覽走出去,宣傳青島文化。博物館的策展思路是開放性的,我們將以開放性理念推動策展工作思維模式和運作方法的升級,持續增強博物館的文化吸引力與核心競爭力,尋求在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不斷發展跨越。 ”趙好說。

    自開始收藏漢畫像磚之日起,張新寬就始終堅守“一塊不賣、一塊不送人、一塊不交換”的原則。因為在張新寬心中,漢文化是中國的本源文化,而漢畫像磚就是記錄漢文化的載體。張新寬的目標,就是讓青島漢畫像磚博物館成為青島文化的新地標,“到青島,觀滄海,登嶗山,賞漢磚。”張新寬不僅說得鏗鏘有力,也正為此努力著,“博物館的發展還需要學術研究,學術高度決定博物館發展后勁和趨勢,我們準備依托院校和研究機構,解決學術問題,抓好運營和開發。目前,市北區中小學生優秀傳統文化基地已落戶我館,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走進我們這個‘第二課堂’,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

    雖然提出了一些困難,但鄧茜文對能在青島建立一所博物館感到非常自豪,“我非常自豪和滿足,我已經圓了要建一個博物館的夢想,為這些年收藏的歐洲藝術找到了好的歸宿。我相信不久的將來,文化藝術的追求也將慢慢深入到每個中國家庭中,藝術品鑒賞、音樂舞臺劇、讀書會都會成為生活和社交、娛樂的新選擇,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本版撰稿攝影 記者 王超

    [編輯:亞麥]
    精彩美圖 更多 >>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7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 新聞備案:魯新網201653205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