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些外國科學家還在為大菱鲆全雌技術苦苦攻關的時候,黃海水產研究所傳來消息:該所承擔的國家鲆鰈類產業技術體系“大菱鲆全雌苗種生產技術研究”任務通過現場驗收。劉新富帶領的課題組攻克了全雌苗種培育技術難關,培育全雌魚苗種雌 魚 比 例 高 達100%,這在世界范圍內尚屬首次。自1992年雷霽霖院士從國外引入大菱鲆,開啟大菱鲆養殖之路,到如今全雌苗種生產技術通過驗收,我國的大菱鲆養殖技術始終走在世界前列。
科研 名貴食用魚實現“全雌”
大菱鲆俗稱“多寶魚”,棲息于大西洋北部、黑海和地中海沿岸,是名貴的食用魚,目前為我國北方沿海重要的水產養殖品種。大菱鲆雌雄生長差異較大,雌魚體重遠高于雄魚,因此全雌苗種生產技術一直以來都是法國和西班牙等歐洲大菱鲆養殖國家急于攻克的一項課題。
該項目負責人、黃海水產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新富告訴記者,大菱鲆全雌苗種生產最大的難點是確定性別決定機制和制備超雌魚或者偽雄魚。而確定性別決定機制最好的方法是有絲分裂雌核發育。課題組攻克了誘導有絲分裂雌核發育的技術難關,培育了160多尾有絲分裂雌核發育幼魚,經檢驗雌雄比例為1:1,確定大菱鲆的性別決定機制是ZW型(雌性異配),同時也獲得了超雌親魚,這在世界范圍內都是首次。此次在研制全雌大菱鲆苗種過程中所開發的有絲分裂雌核發育技術,可以快速建立和永久保存純系,對于現在流行的魚類基因組育種意義重大,不僅可以極大地提高基因組測序、性狀基因的染色體定位和功能研究效率,有重大科研意義。
實驗 全雌比例達到100%
劉新富告訴記者,普通大菱鲆雌魚的性別遺傳決定機制為雌性異配(ZW),即雌魚分別有一條雌性染色體W和一條雄性染色體Z,雄魚則具有兩條同配的雄性染色體ZZ。ZW雌魚與雄魚交配,所獲得的受精卵中,性別遺傳類型ZW型和ZZ型各為50%,在適合的環境條件下,將來發育幼魚的性別比例雌雄各為50%。而超雌魚的兩條性染色體均為W染色體,WW超雌魚與ZZ雄魚交配,其受精卵的遺傳性別全部為ZW雌性,如果環境條件適合,發育的幼魚為雌性,這是大菱鲆全雌苗種生產的理論基礎。
在實際操作中,大菱鲆育苗期間的溫度會影響生理性別形成,例如溫度過高,會導致遺傳為ZW的幼魚,不按照遺傳性別發育為生理雌魚,而是性反轉為生理雄魚。課題組注意到這一現象,在早期試驗中摸清了保障遺傳雌魚正常發育的溫度條件,在青島通用水產養殖有限公司進行全雌苗種生產中,對苗種培育溫度進行了控制,防止發生性反轉。 “采用超雌魚作為親本、培育期間對環境溫度嚴格控制這兩條措施,保證了生產的全雌苗種雌性率接近100%。”劉新富介紹,現場驗收后課題組繼續跟蹤調查了全雌苗種的雌性比例,確認為100%,在驗收現場全雌率不到100%的原因是部分個體規格較小,性腺沒有充分發育,不能憑肉眼確定為雌性,因此這些樣品當時被認定為性別不確定,后經切片檢驗,仍然是雌性。
生產 可大幅提高養殖效益
劉新富告訴記者,大菱鲆雌雄生長差異較大,雄魚體重達到1000克以后就會性成熟,體重增加隨后變得緩慢,而雌魚會繼續生長,一直到2000克以后才會減緩,養殖大規格大菱鲆,雌魚的生長速度會比雄魚快接近一倍,而大菱鲆雌魚和雄魚外觀沒有差異,很難通過肉眼挑選區分雌雄。因此,養殖大規格成魚,全雌苗種會大幅度提高生長速度和養殖效率。
記者采訪獲悉,截至目前,我國海水魚類實現全雌苗種生產的只有牙鲆一種。作為鲆鰈類主養品種,大菱鲆全雌苗種生產技術的建立,不僅會提高大菱鲆養殖經濟效益,同時也為我國海水魚類性別控制研究和單性苗種生產提供很好的借鑒。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 記者 王偉
新聞背景
大菱鲆養殖技術領先世界
在水產界,大菱鲆的引進被視為我國當代最成功的海水魚類引種范例。1992年,黃海水產研究所雷霽霖院士從國外引進冷溫型良種大菱鲆,1999年大規模苗種生產獲得成功,經歷近20年的科研攻關、產業推廣、轉型升級,大菱鲆已成為我國北方沿海的重要養殖品種,雷霽霖院士也被譽為“多寶魚之父”。在水產科研領域,鲆鰈類全雌苗種生產技術也是一直以來的熱點。早在2011年5月,受農業部科教司委托,有關專家就對雷霽霖院士主持的 “鲆鰈類全雌苗種大規模培育技術研究”進行了驗收。
此次黃海水產研究所承擔的國家鲆鰈類產業技術體系“大菱鲆全雌苗種生產技術研究”任務通過現場驗收,在大菱鲆性別決定機制的明確和超雌魚制種技術兩個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建立了全雌苗種生產技術體系,為我國大菱鲆養殖生產和經營模式多樣化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編輯:亞麥]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