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風格的教學樓,紅瓦黃墻式樣的學生公寓,“鼎”字結構的博物館……集藝術與傳承于一體的山東大學青島校區,如今一期建筑群建設已接近尾聲,將在今年7月正式交付使用,9月份首批新生將入學。“紅瓦綠樹,碧海藍天,青島的美麗標簽它都有。山大青島校區建成后,必將成為中國最美校園之一。”昨日,帶領記者參觀的山東大學青島校區建設指揮部工會主席徐長平如是說。
“最美”教學樓靜待師生
沿濱海大道一路向北,駛過鰲山衛街道駐地約5分鐘的車程,在路右邊有一片忙得熱火朝天的建筑工地。在錯落有致的建筑群里,有一座紅頂、黃墻的建筑格外顯眼,這就是山大青島校區E區教學樓。
“太美了,你看是不是?”帶領記者參觀教學樓時,徐長平一邊走一邊對教學樓發出由衷的贊嘆。從外部來看,E區教學樓由4個樓體組成,每棟樓體地上為4層。4個主樓體相互銜接,共同形成“口”字結構,整體像是一個超大型的“四合院”。
“采用這種四合院首先是對歷史的傳承,當初山大在青島的時候也是采用這種形式;其次是考慮這里的自然環境,這里風速比較大,采用這種四合院結構,有利于降低風速。”徐長平說,如此美的“四合院”教學樓,國內很少見。
記者采訪了解到,該教學樓主要用于大一新生的基礎課程,每個教室都配有多媒體終端教學設備。目前,學校在教學樓內打造了8個樣板間,教室內所有桌椅的顏色都與教學樓的風格相呼應,配以暖洋洋的橘色。據悉,E區主教學樓每層的教室大小不一,有52人教室、54人教室、60人教室、117人教室、120人教室以及160人教室,可容納萬名學生同時上課。每個教室都配有暖氣、電風扇以及節能燈等設施。“教學樓早已竣工了,目前就是靜待師生來了。”徐長平笑著說。
高標準學生公寓已竣工
從E區教學樓南門出來,向東南方向望去,一片紅瓦黃墻的建筑很是搶眼。“其中10棟樓是學生公寓,另外一棟是學生食堂,是不是也很漂亮啊?”自從2012年跟隨建設指揮部從濟南來到青島,徐長平一直在這片工地上忙碌著,從一無所有到如今校園“芳容”初顯,他十分激動。
“先要安排好學生吃住,這樣才能安心學習,也才能讓學生家長放心。”徐長平告訴記者,為了讓學生和家長對校園滿意,他們一直在快馬加鞭地推進項目建設。
記者在現場看到,已竣工宿舍樓的建設風格與教學樓一樣,10棟公寓呈對稱狀分布在兩側,其中6棟為地上六層,另外4棟為地上四層。目前,學生公寓9、10號樓庭院綠化、鋪裝完成,1-8號樓庭院鋪裝大面積展開。6月下旬整個綠化、鋪裝工程全部完成。
記者走進學生公寓看到,每個房間都采用上床下桌的內部配置,而且每個房間有獨立衛生間和陽臺。“學生公寓可容納1萬多名學生入住,屆時本科生是四人間,研究生是兩人間,博士生是單人間,都是按照高標準建設的。”
與學生公寓毗鄰的可供1萬人就餐的食堂也已經進入工程尾聲,一、二層售飯臺骨架施工完成,食堂操作區地磚鑲貼完成95%,今年5月將完成交付使用。
高校最大博物館6月交付
在E區教學樓南門斜對面,有一棟“拔地而起”的“鼎”字結構建筑,該建筑已封頂,工人們正在進行內部裝修。據介紹,該建筑是學校博物館,建筑體塊由“鼎”字變換而來,取“鼎承古今”之意,而這也蘊含著博物館厚重的文化內涵。如今,“鼎”字結構的博物館主體已經正式封頂,成為“三館工程”(即博物館、圖書館、綜合體育館)中率先封頂的單體,預計今年6月交付使用。
據了解,博物館項目建筑面積約4.08萬平方米,是目前全國高校中面積最大的博物館。徐長平表示,“鼎”字結構的博物館,主要包括藏品庫房和展廳等,還將進行山東大學校史文物的館藏。博物館的投入使用,將改變山大部分考古發掘文物無館可藏的局面,這也是山東大學青島校區首批投入使用的綜合設施。
“當年好多文物都沒有地方存放,是山大的一些老教授想盡一切辦法,才讓它們得以保存。”看著陽光映照下閃閃發光的博物館,徐長平頗為感慨。據悉,預計未來館藏文物將達到4萬件,年觀眾流量4萬至5萬人次。
跟隨著徐長平的腳步,記者也來到建設中的“生態軸”。生態軸位于教學樓E區與教學科研樓之間,建成后長長的綠色生態走廊,將成為青島校區師生日常休閑放松的好去處。
據山東大學青島校區黨工委副書記郭邦禮介紹,山東大學青島校區規劃用地3000畝,一期工程今年啟用之后,可滿足10000名學生和2000名教職工學習、生活和教學科研的需求。“除了6個學院從濟南整體搬遷至青島外,青島校區還將新建海洋學院、財富管理學院和德國學院三個學院。”郭邦禮向記者透露,另外還會有包括國家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環境研究院、藍色經濟區發展研究院等8個科研機構,整建制遷到青島。 (記者 錫復春 攝影報道)
[編輯:光影]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