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州鋪集鎮西大屯村是遠近聞名的掃帚村,雖然村子不大,卻有著100多年扎掃帚的傳統,全村150多戶男女老少多數都有一手扎掃帚的技藝。每年冬閑時節,村民們從江浙一帶購進扎掃帚用的竹枝毛料,利用上輩傳下來的手工技藝,短短兩個月扎出10多萬把掃帚,銷往青島本市及高密、諸城和威海等地的鄉村大集上,村民足不出戶每月輕松收入萬元。
追溯 掃帚老手藝傳承百年
記者昨日來到西大屯村看到,兩輛滿載著竹子的大貨車停在路邊,村民將成捆的竹枝毛料卸下后,扛回家堆放在院子內。記者走進村民閻學杰家中看到,他正在編扎掃帚,老伴在一旁砍著竹枝,經過修、捋、釘和綁等幾個嫻熟的動作,不到十分鐘,一把大掃帚便做好了。
閻學杰介紹,據《閻氏家譜》記載,1821年閻氏從靈山衛遷居而來,取聚草屯糧之意,取村名閻家屯,后改為大屯村,因與膠東街道辦一個村同名,后又改為西大屯村。西大屯村制作掃帚有上百年的歷史,都是一輩一輩傳下來的。上世紀50年代,村民集中在生產隊扎掃帚,后來改革開放后,扎掃帚成了村里的重要副業,各家各戶才分散開始單干。
制作 10道工序扎出掃帚
“扎掃帚看似簡單,其實需要經過打葉、砍枝、分層、拼接、綁扎和整形等10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馬虎不得,要不然扎出的掃帚不但不結實,還不美觀耐用。 ”閻學杰說,每年進入冬天后,他們會從江浙一帶購進扎掃帚用的斑竹,由于南方氣候潮濕,竹枝必須晾干后才能開始制作。由于竹子的性狀不一,需要進行打葉砍枝,將大小不一的竹枝分開,按照長短分別拼成5層,接下來就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進行綁扎。
閻學杰說,綁扎時在腰間系上寬腰帶,一端的鋼絲繩子固定后,用腰和腳的力量,用鋼絲繩子將掃把固定結實后,立即用鐵絲捆扎。最后經過整形后,一把結實耐用的掃帚才算制作完成。
效益 每月輕松收入萬元
“我們村的掃帚之所以受歡迎,除了結實耐用外,還迎合市場需求,不用出村就銷往各地。 ”閻學杰說,扎掃帚的材料都有人專門送貨上門,都是自己多年的合作伙伴,要是原材料快用完了,打個電話幾天就送到村里。根據客戶的選擇,他把掃帚做成多種樣式,掃帚柄也有長有短,帶葉子的是馬路掃帚,用于街道灰塵的清掃,不帶葉子的光掃帚,用于物業清掃小區等。
閻學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捆竹枝毛料120元,可以扎12—13把掃帚,他和老伴一天能扎三四十把掃帚,而每把掃帚的批發價格在24元左右,零售價格每把30元,每把掃帚的利潤10元左右,由于他們村的掃帚質量好,一些商販都主動上門收購,他和老伴足不出戶每月就能收入萬元。 (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 記者 馬丙政 通訊員 張勁弓)
新聞延伸
兩個月制作10多萬把掃帚
“進入冬天地里的活兒干完了,村民在家扎掃帚賺些過年錢,相比外出打工,農閑時間在家做掃帚是最保險的生意,兩月內大約能產10多萬把掃帚銷往各地。 ”西大屯村書記閻學森說,現在村里80%的村民利用冬閑扎掃帚,兩月能生產出10多萬把掃帚銷往島城各大鄉村大集,以及周邊的高密、諸城和威海等地,銷售收入達300多萬元,讓勤快的村民鼓起了腰包。
[編輯:亞麥]